“啊?慶宗主,早啊。”
莫愁顯然沒料到會是慶云,慌忙轉頭向屋里看了看。
床上的女子聽到莫愁報出了慶宗主的名號,不自禁地發出了啊的一聲低呼,隨后嘭地躺倒,裝作一動不動,
但還是自袖管中伸出了一根蔥蔥玉指,輕輕搖擺,似是在向莫愁示意。
“哦!慶宗主,您把藥交給我就好了。
我會替她喂服的。”
“剛才是什么聲音?”
慶云努力地踮著腳尖,抻著脖子,想從高著他半個頭的莫愁大姐姐肩上探出眼去,看個究竟。
“似乎是夢囈吧。
她昨晚有些燥熱,夢囈了一夜。”
莫愁本就不太擅長撒謊,此時已經窘得滿面通紅,
誰知道慶云這個不開竅的愣頭青還晃蕩著腦袋在她頜下探來探去,
“真的嗎,那就是恢復知覺啦?”
》》》》》敲黑板時間《《《《《
關于臟器衰竭的治療方法,現代醫學也是以保證心肺功能,呼吸暢通為上。所以在ICU里,上呼吸機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沒有這種先進武器,那么定期的人工心肺復蘇,就已經是力所能及的最佳治療方案了。
司馬氏所謂神藥,以菌與肉共同發酵,這是制備肌苷的方法。肌苷與肌酐讀音相同,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肌苷是一種營養質,可以強化免疫,重啟肝臟,對心肺復蘇,視力恢復也有很大幫助。對于虛弱患者來說,是現代常用恢復藥物之一。而肌酐則是人體代謝廢物,是用來檢驗人體代謝及腎過濾功能的指標之一。對于肌苷和肌酐的標注,在一些非醫學類產品,比如功能飲料當中,經常被標錯。含肌酐飲料……這能喝么?咋不直接喝尿素呢?這不是補水,是在煉腎結石吶。
言歸正傳,上一節我們講到古代音樂的時候,先講了一些樂器的知識。那么這一節我們就來聊一聊曲。
其實之前正文部分多少也有提過,古代的曲庫是非常匱乏的。比如說雅樂,三皇五帝各創一首,至周方有十二律。傳到晉朝,有二十二曲,二十八解。盛唐之時,前朝雅樂已經只余下四十四首還能報的出名了。
關于這四十四曲的信息,唐人整理于《通典?樂六》,我本來引用了原文,但是被系統警告大段引用古籍,因此只能節選名字了。
大致意思就是南北朝中國大亂,一直到隋朝曲子都在散失,現在連詞帶曲保存下來的只有三十二首:白雪、公莫、巴渝、明君、明之君、鐸舞、白鳩、白紵、子夜、吳聲四時歌、前溪、阿子歡聞、團扇、懊壟、長史變、督護、讀曲、烏夜啼、石城、莫愁、襄陽、棲烏夜飛、估客、楊叛、雅歌、驍壺、常林歡、三洲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泛龍舟等共三十二曲。因為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時歌四首,其實是三十七曲。還有七首曲子有曲無詞:上林、鳳雛、平調、清調、瑟調、平折、命嘯。這就是盛唐所存全部四十四首前朝雅樂。
由此可見,有唐一朝,曲調的詞大多都是不變的。所以當時文人喜作詩,令,很少做詞(很少這兩個字不能去掉)。此處大家可以注意楊叛一曲,又名楊叛兒。劃重點,后期要考,有關它的因果后文還有展開。不過這里既然提到,就順著多講兩句。我們經常說唐詩宋詞,其實唐人也填詞,只是頻次不高當時亦稱詩不稱詞。比如《楊叛兒》,有蕭衍,陳叔寶,李白先后填詞,古皆云詩。其調上下闕共四十字,制同五律。蕭衍之半闕,李白之攤破為變體。(這兩句講得有些深,聽過便罷。筆者日后終會寫一本關于詩詞格律的書。發在網絡可能有些不太適合,等到有實力發實體書的時候,這一本必然是逃不了的。)
當然,雅樂不是音樂的全部,唐朝將前朝雅樂稱為“清樂”,與“伎樂”,民間舞者雜技配樂,如前文所提五方獅子舞(太平樂),破陣樂,長壽樂等;“四方樂”,外來曲目,主要分十部,龜茲、疏勒、安國、康國、高麗、西涼、高昌、宴樂、清樂伎、天竺,其余也有乞寒等小曲種,每部數曲而已;“散樂”,隋前曰百戲,就是雜耍藝人的民間樂曲,蘭陵王破陣曲屬此類,東渡日本為雅樂;“雜樂”,既世家私樂,軍樂,包括了前文提到的橫吹曲,西涼呂光,南朝庾氏的私藏,所傳不多。
這些所有的曲子加起來,也就只有百來首。遠遠達不到宋代玩填詞的曲庫需求。
能作曲者,在唐朝以前那可是鳳毛麟角。即便到了宋朝,敢作曲的也都是蘇軾,周邦彥這樣的大家。詞牌,也就是可供填詞的曲,終于還是在宋代得到了爆發式增長。詞牌的背后既然都是曲,那么便也都有自己的靈魂,有的是哀樂,有的是喜樂,有的是軍樂,有的是舞曲。不懂這背后的文化內涵,胡亂填詞,那和放棄格律也沒有區別,至多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比如說《賀新郎》這一詞牌,名字聽上去很是喜慶,但其詞本名《賀新涼》又名《金縷曲》,多入仄韻,是蒼涼的塞外曲。成詞大多“共粉淚,兩蔌蔌。”,“愁為倩,幺弦訴。”,“芳草碧,遮歸路。”,春色元無主的詠嘆調。若是用來填賀詞,就難免不倫不類,貽笑大方了。
不過窮有宋一朝,詞牌也不過兩三百首。到了元朝,作曲的門檻才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在正樂的基礎上,穿插《山坡羊》,《叨叨令》這樣的小令,引入新唱法,更加豐富了唱詞的可塑性。可供連折戲曲生長的土壤終于形成。
詩詞,曲藝其實是不分家的。詩詞史,其實就是音樂史。唐詩宋詞元曲的傳承發展,是和音樂作曲的發展同步的。而接著元曲發展下去的,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所謂明清小說,而是現在遍地開花的地方戲曲。曲這個東西,最終走向了可以為一折故事,定制詞曲的發展方向。
所以古詩詞的文化核心是什么?是對吟與唱的理解,是對古代樂曲,唱法,發聲的理解。現在有許多綜藝號稱是要重拾古詩詞文化,結果除了背誦,也就是恢復一些教條的格律而已。這些節目對于古詩詞的真正內涵,所謂抑揚頓挫節奏美感的核心理論并沒有多做科普。對于字詞的讀音也缺乏統一的標準(前文談過這個問題)。這樣的“復興”,沒有意義。
真正靜下心來研究古詩詞,是可以對現代詩詞寫作,以及現代音樂填詞提供指導和幫助的。但是顯然,這個領域并沒有人真正去觸及,歸納。噫,微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