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今晚是個平安夜,
否則,小侄還真說不清楚了呢。”
十月十五,已過了小雪節氣,
天干物燥,最忌火燭。
子時,
滿月一輪,高卦中天,
在朱柳營最高的屋檐上照出一道清晰的人影。
長袍,斗笠,雙手結印,
“火遁?禁術?修羅炎上!”
也不知是否有事先布置,
隨著他低沉的唱名聲,營中數處煙塵漸聚,倏而火起,
晚風襲來,乘云直上!
朱柳營頃刻化作一片火海!
》》》》》敲黑板時間《《《《《
前文書筆者曾經講過,罠這個字,是中文本字,并非日文所創。這一節在文中又用到了炎上這個詞。那么索性筆者就說得更清楚一點,學好文言文,日文閱讀理解包過N3。為什么到N3為止呢?因為JLPTN2以上比較注重聽力。但是如果你再研究一些上古發音,那么N2也是妥妥了。炎上這個用詞,在《易經》(同人卦),《尚書》中都有出現,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是中文對于五行動態最古老的總結。
好,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講一些比中原史更古老的知識點,可能會有些爭議。就是華夏西來根本之辯。
這個問題我們從哪里講起呢?先從某教授的一片文章說起吧,該教授的觀點在自媒體平臺中被廣泛轉載,說人大禹治水治的是尼羅河,古中國人就是古埃及人。
其中引用的一個重要觀點,出自《山海經》: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該教授認為這一條是大禹治尼羅河的鐵證,因為黃河沒有往西北,西南的流向。那尼羅河同樣沒有啊,尼羅河沒有西南入海(湖),更沒有出湖入山的走向。但是如果我們足夠了解上古水文的話,在黃河恰恰是有這樣的地貌的。這當中其實涉及到一個河源的問題。
關于黃河源,其實是非常難以界定的,因為黃河的上游有許多的支流,選取哪一支其實都不無道理。而我們現在所認定的黃河正源,自扎陵,鄂陵兩湖以上,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筆者曾經一再強調,中國是有西海的,當時羅布泊是千里大澤,青海湖,高原水系在大禹時代之前都是汪洋。所以上古所認知的黃河源未必是現在勘定的這一條線路。但是《山海經》的記載中有一段描述是和現在河流的走向完全吻合的,也就是在入積石山之前,黃河經過了自西而北的一段,所以“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山海經說,即西而北的起點是一處海(湖),也就是說在黃河第一個大拐彎瑪曲彎在上古是一片湖泊。大拐彎的東面就是若爾蓋,水體退化形成的大沼澤,說明當時這個大湖曾經覆蓋到若爾蓋的范圍。確定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確確實實有一條黃河的支流先向北流,再轉向西南注入若爾蓋,這條支流叫做熱曲,在若爾蓋與黑水,白水并流。但是山海經為什么會在河源描述中提到渤海呢?我們不能受到今日俗稱的影響,古代所有地名的得名都是有原因的。找不出原因,一定是沒有掌握關鍵知識點。渤海,《說文》解釋的很清楚,就是忽然凹陷下去楔入陸地的海。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若兒蓋地區的3D地貌,就可以非常明了的發現這里東南北三面環山,是一個楔入群山的半開放盆地。如果上古此處積水為湖,古湖海一,被稱為渤海,是十分貼切的。
熱曲的發源地是岷山,巧的是,岷山也是古人所認為的長江發源地。那么江河同出昆侖的說法在這里就統一了。這時看官會說,岷山不是昆侖啊。對,岷山屬于白馬羌,白馬氐的生活區域。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山海經中的絕大部分描述,都是以古羌人的生活環境為中心的。而其中昆侖這個詞,曾經指代過西至帕米爾東至蜀山的多處有羌人活動的山脈,比如西王母玉女峰,昆侖山,昆侖墟以及河源。
禹出西羌,黃帝出昆侖,這樣的語句反復出現于中國歷代書籍,包括正統的經書子集。羌,西戎牧羊人也,在《說文》中特意給出了羌字的上古寫法(見彩蛋章),是群山之中直立的三叉戟(象征王)。藏出于羌,月氏出于羌,禹出于羌,匈奴出于禹,鮮卑出于羌,姜姓炎帝部落亦出于羌(甲骨字源研究,羌姜同)。我們說炎黃出昆侖,而在上古昆侖山地的住民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講的古羌族,也就是本作人類起源兩山說中的昆侖族,它是東亞諸民族比以農耕立族的華夏族更久遠的祖先。
在早周時期,衛國王族是姬姓封國,華族苗裔。但是中華姓氏羌氏,卻恰恰是衛人后裔,而非起于蠻夷。(《潛夫論?志氏姓》羌氏、羌憲氏、邃氏,皆衛姬姓也。)我們曾經講過,古代的氏代表身份,或從封地或敬祖先之顯,是不會任性為之的。衛與羌地相隔千里,自然沒有封于羌者,只能代表上古的文化認同。事實上,秦,晉兩國都大量吸收了羌戎勢力。秦之血統自羋八子時代羌人已混入王族,而晉之重耳乃胡姬所生。所以上古羌夏一體,夏出帝禹,禹出西羌,入中原棄牧而從農者為華夏民。
當然,我們也要指出,現代羌族和古羌族并不能完全劃等號。現代羌族是姜戎,三苗兩個族群的后人,與夏,藏同為上古羌族的分支。《史記》注:羌,三苗,姜姓之別。舜徙于三危,今阿關(阿壩地區)之西南羌是也。
講到這里我們回過頭去看大禹治埃及說。既然大禹所導之水確實是黃河,那么是不是說華夏與埃及的關系是完全不存在的呢?哎?這卻也未必。在前文筆者便有講過,某教義經典中關于大洪水的方向理解是有問題的。所謂出埃及記所出的那個埃及是不是今日的埃及,我們是不能用現代語言刨析根本的,這一點其實是真的可以探討的。
所謂伊爵之國(Egypt)是現代英語詞匯,這個詞呢本來出自《出路之書》(BookofExodus,今譯出埃及記),窮申(Joseph)一族因受迫害逃離伊爵國的故事。后來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塊古埃及石板,畫出了疑似古埃及災難畫面。西方學者便很負責任的推定,這里就是當年的出路故事發生地。事實上,在故事發生年代,埃及王國的本名叫做孟菲斯(Memphis),其上古王朝各有國名,皆因某經隱而不表。關于從Memphis到Egypt的演變,現代語言學是有“嚴謹”推定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鍛煉跳躍性思維。
這個話題我們寫到這里,就先不接了。等到本系列后續作品寫到上古史的時候再慢慢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