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秦古劍,記與華陽先生的《古今刀劍錄》。
越王勾踐劍,載于《絕越書》。
民間關于這兩把劍的傳說甚眾,無不贊之鋒利難當,尤其是讓外觀锃亮常新,硬可攻玉的神秘淬煉法,更是被嘉為神技。
難道這兩把劍便是經由那個什么五石鍛器法淬煉過?
慶云想要反駁,但他卻沒有證據。若非是這等傳說中的神奇法門,為何這兩把劍會如此與眾不同?
慶云和劉贏義務獻出勞力,將冶煉深坑回填,避免煙塵和廢渣污染附近的環境。
幾個人忙了一整天,才讓周圍恢復了原本的自然面貌。
閑談中慶云知道弩機的機身已經基本組裝完畢,而且開發出了兩種使用模式,于是便纏著暅之想要觀寶。
暅之望了望華陽先生。
后者嗤道,“咦?看我作甚。你對朋友又不曾隱瞞,人家好奇也是常情。”
暅之嘆了口氣,“這把弩是老師和父親的心血,但這還在其次。主要是這把武器的出世十分危險。它有可能徹底的改變戰爭的方式,所以,師傅并沒有打算公開這件發明。”
“這么6的嗎?”,慶云,劉贏,殷色可三人面面相覷,紛紛表態。
“我們就看看,不會到處傳。”
“是啊,不會說。”
暅之白了幾人一眼,仿佛是在說:我信你們個鬼!
但是他還是礙于兄弟情面,去房中拎出來一只長匣。
匣子約莫有兩尺寬,長卻足足有四尺,體積著實不小。
在三名小好奇直勾勾的目光下,暅之打開了匣子。
匣子制作的十分精巧,內部的部件被阻擋塊分別隔開。
里面放著一只弩機的主體,一支像是長筒水槍一樣的桿狀裝置,一支帶底座的小箭頭,以及一個小圓筒,還有幾個空置的格子應該是留給將來擺放箭矢的。
除了弩機主體之外的裝置,劉贏和殷色可都不認識。
慶云比他們略強些,他知道那支小圓筒一定是瞄準裝置,而小箭頭與廣陵觀星閣的風向標結構仿佛,但是對于那桿水槍的用途也是一時摸不著頭腦。
“二哥,這個瞄準鏡,是石膏磨得吧?可是這些風標和水槍,起什么作用啊?”
“不錯啊,竟然看懂了個大概。”,暅之握掌挑了個大指表示贊許,“不過這次鏡片不是用石膏磨得,而是用頗黎。”
暅之輕輕取出了那支瞄準鏡遞給慶云,“你看看,能不能看出什么門道?”
慶云將瞄準鏡夾起,故作老練地閉起了左眼,用右眼去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