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千個人,演同一個角色,會有一千種演法的原因,每個人對角色的理解不同,因此造就了演員的【選擇】不同。
“就比如你剛剛,看到‘朋友’中了流彈,你慌了一下,然后悲傷了。”霍利問,“你演悲傷的時候在想什么?”
關琛想了想,說:“在想我們怎么這么倒霉。”
“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直接演【悲傷】和【難過】,我會演【害怕】,害怕自己最好的朋友很可能永遠離開我,也害怕下一個死的就是我自己。”
霍利舉了個例子。
比如演一個連環殺人犯,童年被虐待,被忽視,長大后形成了反社會人格,獵殺普通人。如果是兩個演員同時演這個角色,演“報復雙親,補償童年”的演員,要比演“虐殺”的,更有戲,更有味道。因為兩個角色體現出來的層次不一樣。
“你我的兩種【選擇】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基于理解不同,所以對角色的塑造目的也不一樣。但我是導演——我其實也真的是導演——我的【選擇】,會讓角色更立體,也更有戲。”
所謂有靈性的演員,大多是憑借直覺,就能抓住最適合角色的【選擇】。但只憑直覺終究是走不遠的,沒人可以一直憑直覺和天分演戲,如果不想曇花一現,最后還是要老老實實學習和磨練。
霍利對關琛說,當你什么時候一個動作或者表情,在包含了角色的個性、情緒、潛臺詞、目的之余,還推動了故事前進,或放下鉤子,形成呼應,那說明你吃透了角色和劇本,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這個第二階段,算是到了頂峰。
“那第三階段呢?”關琛問。
霍利說:“第三階段可以說是返璞歸真。演員不再是【演誰像誰】,而是【演誰就是誰】。角色和演員之間彼此融合,可遇不可求。”
“可遇不可求。”關琛感慨了一聲。
遠處,場景布置完畢,導演和演員重新回到了片場。
即將開始再一次的拍攝。
關琛和霍利站起來,在街上開始閑逛。他心里瞅準了剛才那個愛給自己加戲的群演,琢磨著霍利跟他說的【選擇】,準備等會兒再試試新的演法。
等導演喊了開始,幾個主演對峙之后,再次拔槍對射。
路人再次四散逃竄。
關琛前邊的那個群演,跑著跑著哎呀一下,倒地沒了聲息。關琛跑過頭幾步,像是意識到了什么,步子慢慢停住,他轉過頭,看著地上的“尸體”,臉上的驚慌也逐漸消失,最后一臉恍惚地蹲在了朋友身邊。
“停,非常好非常好!”拍攝十分順利,導演大聲喊了停,滿意地宣布這場戲結束了,開始轉場。
片場眾人一哄而散。
導演回頭的時候,遠遠地朝關琛這邊看了看。看到之前倒地的某個群演手腳利索地跳起來之后,心里狠狠松了一口氣。他疑惑著剛才為什么會擔心這個演員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事。目光搜尋著某個人,現場卻沒了那個人的身影。
……
當關琛和霍利喝著奶茶回到家時,發現幾天沒見的邢云,出現在了樓下的門口。
“你怎么來了?蹭飯?”關琛嚼著紅豆問他。
“你手機為什么總是……”
看著一臉坦然,喝著奶茶知錯不改的關琛,邢云貌似心累了,直接說明來意:
“剛才田導那邊電話打來,說殺手那個角色,就選定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