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左夢庚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合流”,遼王吳三桂與湖廣總督何騰蛟“合流”,忠王阿濟格則言“非史公不能令我低頭。”
王體中又與湖北巡撫章曠勾搭成奸,此人對于興安王一封倒也滿意。然而王得仁卻沒能如愿封王,只獲了個建國公,心下對章曠及南都都有怨恨,對封王的王體中也是不服,結果一來二去不知怎的和秦王左夢庚麾下總兵、獲封贛國公的金聲桓聯絡起來,醞釀率部脫離王體中到江西與金聲桓“合伙”。
阿濟格那邊對獲封忠王態度誠懇,以漢文上表南京,其部滿洲將校大多情緒平定。
紛紛亂亂的十月,大明朝一夜多了三個親王、一個郡王、四個國公、九個侯爺、二十多個伯爵,雖然“小臣派”痛稱此亂象為亡國之兆,然而如此眾多封爵卻讓大明一夜之間坐收大軍四十萬余,要說于國家沒有利處也是不可能的。
可惜就在史可法、何騰蛟、馬士英等人就兵強馬壯之后當如何北伐收復失地,剿滅流寇之事各行商議時,江南卻傳來奴變消息。
此消息讓眾多督撫的目光不得不從北方投回江南,統領三大營的京營統制孫武進于南都朝堂那句:“攘外必先安內,江南不穩,我朝焉能用兵北方?”的質問讓不少大臣派的有識之士深刻贊同。
因此,孫武進開始調集三大營準備往江南用兵,然而新封秦王的左夢庚卻突然以新晉親王當為國報效為由,上書南都請求由他這個秦王率兵到江南平亂。
秦王要為國家出力的奏疏還沒冷透,湖廣總督何騰蛟上書可由遼王吳三桂率精兵乘船至江南平亂,而督師閣部史可法為了平息朝堂對于收納滿洲兵的質疑,綜合考慮之下提議可由忠王阿濟格領兩萬精兵往江南。
只有湖北巡撫章曠出于保住自己地盤就行的念頭,沒有替王得仁這個興安王上書去江南。
三位親王都要帶兵去江南平亂,朝堂一時議論紛紛,最后形成的一個觀點就是無論哪位親王帶兵過來,江南民亂都可迅速平定。言下之意以“北兵”為主擴編的三大營跟三位親王的兵比起來,可能差了那么一點。
弘光這位佛天子也出于愛惜之意不同意孫大將領兵出外,說什么朕的安危全賴統制,若統制不在,朕夜里怕是都不能安心睡覺。
皇帝情深意切,孫大將卻總覺這位佛天子有點口是心非,但哪里不對,又一時想不明白。
待弘光在朝堂上稍露口風之后,孫大將這個離江南最近的大救星便被排斥在領軍平亂的名單外了。
呼聲最高的是吳三桂部往江南平亂,其次是左夢庚,再其次是阿濟格。
弘光也屬意遼王吳三桂帶兵來江南,相較左夢庚和阿濟格,弘光還是很相信大明忠臣吳三桂的。
孫武進這下不干了,江南可是老子的地盤,吳三桂那個王八蛋把關寧兵帶過來,老子往哪安。
而且,憑什么連韃子和漢奸都封親王了,他老孫想弄個武安伯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