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縣雖是胡元時期方才設縣,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該縣又被稱為“申”。
春申君得上海為封地時,境內皆是荒涼沼澤地,一條大江蜿蜒流經其中。雨水多了,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
百姓深受其害,咒此江為“斷頭河”。
春申君遂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此斷頭河向北直接入長江,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百姓感春申君恩德,將此江稱為黃歇江,又叫黃埔江。
兩千多年以來,上海一直為華亭縣與昆山縣、嘉定縣分治,直至胡元時期方又分上海縣,統隸松江府。
松江之富,又冠絕江南。
也正因富庶,松江便多大戶富紳,家中蓄奴過千者便有數十家都不止,如此江陰發生的奴變風潮席卷江南之后,松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先后有齊三、陸甲等人率奴仆起事,松江府城一度告急。
其中聲勢最大的卻不是奴仆組成的奴軍,而以海寇顧三麻子為首的海匪。這幫海匪以白布裹頭,號“白頭軍”,初始只有數百人,但未過多久便擁眾上萬。除所到之處嚴厲鎮壓士紳大戶外,這支“白頭軍”對商民交易卻是公平,提出“不搶民、不殺民、不欺民”的“三不”口號,因此極得民心,得到了松江、蘇州農民的大力擁護。
駐防松江、蘇州明軍曾多次進剿,然每每卻被白頭軍擊敗。其后在首領顧三麻子的指揮下,白頭軍西進犯劉何堡中所,官兵100余遇難。又沿江西竄常熟境內,聞官兵自蘇州來,并不接戰,乃由常熟至無錫縣,駐惠山。一晝夜奔百八十里,竄入宜興、溧陽,所到之處,衛所皆遁,無兵敢阻,縣城俱閉,無官敢治。
不過不知為何,白頭軍在竄至離南京城不到四十余里地的時候突然又折返回蘇州,然后東竄松江境內,緊接著又殺了個回馬槍直奔嘉定城而來。
嘉定城乃是南宋寧宗時期方置的縣,該縣也是以年號為名,縣城就依境內練祁河而建。
聞知白頭軍又竄來嘉定,時在城中的嘉清參政侯峒曾與同鄉進士黃淳耀急忙同退入城中的吳淞游擊吳志葵協商守城事宜。
這個吳志葵是華亭縣人,崇禎六年武舉曾名動京師,后經張國維推薦出任金山定波營把總。弘光朝立后,升任吳淞游擊,曾于崇明被白頭軍擊敗,但卻沒有嚇得逃到浙江去,而是領著幾百潰兵撤進了嘉定城中。
有鑒于白頭軍兵強馬壯,人數眾多,吳志葵便請侯峒曾組織官吏發動百姓,然后將組織起來的義民于嘉定四門布置。
在侯峒曾和黃氏兄弟的組織以及官兵的逼迫下,嘉定城中民眾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投入了抗擊海匪白頭軍行列。
為鼓舞士氣,侯峒曾下令在嘉定城樓上懸掛一面“嘉定恢剿義師”的大旗,同時在城樓上集眾公議,決定劃地分守嘉定城。
分別由諸生張錫眉率眾守南門,秀水縣教師龔用圓佐之;
國子監太學生朱長祚守北門,鄉紳唐咨佐之;
黃淳耀兄弟守西門;
侯峒曾親自守東門,諸生龔孫炫佐之。此外,由70歲的諸生馬元調與唐昌全,夏云蛟等負責后勤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