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Uber在車源方面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立即開始招募專職司機,而此時大黃蜂的專職司機招募也正在進行。
雙方正式展開第一波交鋒,Uber在58同城、趕集網、獵聘網、英才網等網站都投放了大面積廣告,一下子就把大黃蜂的廣告也壓了下去。
原本Uber以為大黃蜂會立刻反擊,然而他們等了好幾天,大黃蜂始終沒有反應,這不禁讓人疑惑,難道大黃蜂只是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是個慫包?就連Uber的CEO卡蘭尼克都很疑惑,他在進駐華夏市場時,就對方黎做過調查,他應該不是那種虎頭蛇尾的人才對。
然而,一個禮拜之后,大黃蜂專車突然宣布,他們已經招募到了足夠的專車司機,大黃蜂專車正式上線!
一時間,Uber上下全都傻眼了,因為他們目前招聘到的司機才只到計劃的三分之一,大黃蜂怎么突然就招募到了足夠的司機?按理說,以大黃蜂公布的專車數據來看,他們所需的司機數量應該跟Uber差不多才對。
很快,新浪新聞的一篇報道給了他們答案,原來就在Uber在網上大肆燒錢打廣告時,大黃蜂卻另辟蹊徑,將大量的廣告費用投入到了出租車廣告牌、線下公交站臺、地鐵口、以及小區電梯等區域,要知道,大部分有經驗的司機年齡都在35——45歲這個階段,他們其實上網時間有限,平時找工作也都是靠熟人介紹的多。
Uber很快發現,他們似乎并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了解華夏,而他們的對手,的確存在主場優勢。
不過大黃蜂專車既然選擇上線專車服務,也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向Uber發起了挑戰,Uber自然不能退縮,于是,Uber只能一邊繼續招募司機,一邊緊隨其后上線了優步專車。
專車市場此時在華夏還屬于新鮮事物,而且由于價格相對昂貴,用戶數量也相對較少,對此,孫華楠采取的策略依舊是補貼,不過這回補貼并不是面向司機的,而是針對乘客的補貼,比如首單半價,第二單七折等優惠。
對此,Uber倒是入鄉隨俗,把華夏互聯網企業善于“借鑒”的秉性,學了個十足,很快也推出了首單半價,第二單六折的優惠政策。
對此,孫華楠也只能繼續加碼,首單半價,并且從五塊錢的現金紅包。
很快,在大黃蜂跟Uber的激烈競爭中,首次乘坐專車的價格已經低于正常坐出租車的價格了,于是,許多用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使用專車。
結果還真別說,專車相較于出租車更加高檔,坐起來更加舒適,而且司機也更加照顧乘客的乘車體驗,不會把車開得跟速度與激情那樣,畢竟他們跟出租車司機不一樣,是拿工資的,沒必要玩兒命跑。
魔都應該算是華夏接受新鮮事物最快的一座城市,沒有之一,基本上所有國外流行的事物都會先到魔都進行實驗,然后再考慮進行推廣。
專車很快就以更加舒適的乘坐體驗獲得了一部分用戶的青睞,專車的日訂單也開始有每天的幾百單,迅速增漲到幾千單,不過到了這個數量,就不是只靠發放補貼就能提升的了。
對此,Uber開始策劃一系列的廣告宣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