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一提出來,頓時又吸引了許多記者的關注,方黎又享受了一次鎂光燈的洗禮。
方黎眨了眨被晃得有些發酸的眼睛,正色道:“其實在我看來扶貧應該由企業跟政府雙方協作效率最高,效果也最好,因為當下的扶貧政策基本是直接把扶貧資金撥給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指定扶貧項目。”
“然而很多到了縣一級的地方政府很難有長遠的商業眼光,制定出來的計劃,可能當時管用,但是過了幾年,可能就不管用了,貧困民眾可能前期賺到了錢,但是后來加大投入反而又因此返貧。”
這話說完坐在前排的一些領導深以為然的點著頭,扶貧的難點就在這里,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現象,特別是一些山區,好不容易靠種植經濟作物脫貧了吧,結果過幾年種植的人多了,就不賺錢了,甚至是賠錢。
畢竟跟風可是華夏民眾的慣有思維了,比如政府一開始弄一個試點讓一個村種植蕁麻,附近村見到這個村試點成功賺了錢,自然眼紅,立馬也開始種植,藥材商一看出產這么多肯定會壓價,當然,壓價還算是好的,有些藥材原本就沒那么大的用量,收過來也沒地方賣,藥材商也沒辦法,最后藥材只能爛在地里。
當然,你要是說不讓民眾種植,無疑是斷人財路,有些人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的,很多時候基層矛盾還真不單單是政府的問題。
方黎繼續道:“相對于政府,企業在商業上有更加專業的眼光,并且對市場需求反應更加靈敏,可以隨時對扶貧項目進行調整。”
說到這里,現場不少人都是頻頻點頭。
阿里馬對此也沒有異議,當初阿里也跟政府部門進行過類似的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地方政府有了政績還拿到了撥款,阿里也獲得了穩定的賣家,民眾也因此脫貧致富,算是三贏的局面。
主持人樂觀的表示:“那是不是說,只要按照這個模式進行下去,一段時間內那六億人就能完全融入這個社會?”
方黎卻搖頭道:“即便是這樣,我認為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我們原先的市場就這么大,如果短時間內想要讓這些人都充分擔任社會分工,其他人的消費壓力就會直線提高,甚至會造成整個市場供大于求。”
“只有讓一部民眾先融入進來,等到他們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他們也會成為消費者,這個市場也就慢慢大了起來,可以容納更多人加入進來,直到最后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社會分工,自然也就實現全面脫貧了。”
話音剛落,現場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緊接著又是一陣清脆的快門聲響起,耀眼的白光將方黎整個人照得甚至有些虛幻。
方黎從臺上下來,雷布斯偷偷沖他豎起大拇指,方黎拍掉他的手笑罵:“少起哄,我這后背都濕了,原本只是想惡心惡心老馬,誰知道把自己架在上面差點沒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