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是怎么做到的?”朱小虎百思不得其解。
程偉笑道:“有兩點,第一,ofo跟摩拜雖然有免費活動,但是用戶使用時是要交押金的,而青橘只需要易支付信用積分達到500分,就能免押金,相較于首日免費這樣的優惠,動輒一兩百塊的押金,顯然會讓許多用戶放棄使用。”
“第二,關鍵就在單車使用率上,ofo跟摩拜把精力都放在了推廣上,然而實際上,共享單車這個行業的推廣,大多數都是無效推廣,真正決定用戶是否使用你的共享單車,有一個先決條件,你的共享單車出現在用戶需要用車的場景里。”
“目前絕大多數使用共享單車的都是上班族,他們對共享單車的需求就是公司——地鐵站——家,三點一線,而我們的共享單車只有出現在這三個點的場景里,他們才會使用,否則,廣告打得再好,用戶在線下看不到車還是白搭。”
“所以我寧愿把錢花在共享單車的調度上,青橘覆蓋的二十座城市,每個二線城市都有三十個調度團隊,每個一線城市都有五十個調度團隊,負責對區域內的共享單車進行收集、調度,確保共享單車的使用率。”
朱小虎聞言豎起大拇指,笑道:“原來如此,看來投資青橘算是被我撈著了。”
然而程偉卻并沒有朱小虎那么樂觀,越是對共享單車行業了解越深,他就對共享單車的盈利感到憂心。
共享單車跟網約車不一樣,網約車是車主把車子的閑置時間用來接送乘客,勉強算是有一點共享經濟的影子,而共享單車與其說是共享經濟,不如說是披著共享經濟的租賃生意,共享單車并不是把閑置的單車租給用戶,而是為了滿足用戶的用車需求專門定制單車,哪怕單車的成本比汽車要低很多,依舊是巨大的成本負擔。
而且正如方黎所說,發展越快,規模越大,這個負擔就越重,程偉現在已經決定暫時不去開發那些三四線城市了。
青橘沒有跟進的行為也引起了ofo跟摩拜的注意,沒有人會認為青橘沒錢或者舍不得花錢,就算是天元科技不給錢,以程偉的資歷,想要拉到投資實在不要太輕松。
現在青橘一點動作都沒有,反而讓ofo跟摩拜都摸不著頭腦,就連他們背后的阿里、企鵝也都是一頭霧水。
不過燒錢模式一旦開啟,就很難停下來了,ofo跟摩拜都通過燒錢嘗到了甜頭,自然要通過進一步的燒錢來擴大市場規模。
而其他一些共享單車品牌也要通過燒錢來維持自身數據的增長,否則拿什么去跟那些投資人講故事呢?
于是共享單車行業從最開始的首單免費、首日免費,開始變成三日免費,五日免費,到最后直接就開啟了七日免費的模式,甚至還有騎單車贏紅包的活動,不僅不收費還倒找錢。
一時間,整個行業就像是瘋了一樣往里砸錢,一方面燒錢做營銷,一方面定制車輛、大范圍投放,而這么做也的確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許多年輕用戶開始傾向于騎車出行,而理由也很高大上,低碳、環保、運動,騎著在共享單車上拍一張美美的自拍照,發到朋友圈,立馬就可以獲得一大波贊譽,逐漸,共享單車這種出行方式也被貼上時尚的標簽。
什么是時尚其實很難定義,不過當你身邊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如果你不做,那就有可能會被打上“low”“落伍”等標簽,所以即便是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么孤僻,許多年輕用戶平時壓根不騎共享單車,也會在街邊找一輛共享單車拍照,就好像到了旅游景點必須拍照打卡一樣。
到了11月中旬,ofo發布公告表示,ofo已經投放了1500萬臺共享單車進入市場。
有意思的是,ofo的主要供應商富士達在此之前全年產量也不過1000萬出頭,跟ofo合作之后富士達的產量增加了一倍不止。
網上有不少網友戲稱,共享單車并不是共享經濟,而是為了救活一個夕陽產業。
要說自行車是夕陽產業其實有些言過其實,畢竟這些年自行車雖然全球銷量并不高只有五千多萬輛,但是實際上整個市場一直很穩定,并沒有出現大幅萎縮的情況。
摩拜方面也毫不示弱,整體共享單車投放量達到1300萬臺,摩拜也跟富士康、愛瑪等廠商合作,大幅度增加共享單車出貨量。
而青橘依舊沒有什么動作,維持這六百萬臺的投放數量不變,以至于剛剛創立不久的哈啰都在投放量上都快超過青橘了。
程偉跟方黎不急,但是有人卻著急了,武市領導找到他們詢問情況,二人這才明白,領導這是為武市自行車廠來拉訂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