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濤從跟王支書聊天中得知,他家以前可是大戶人家,他家祖輩都曾為官,有大到昌平的縣令,也有小到王各莊的支書。
“王支書,剛進村那座大院是您家的嗎?”
“以前是的,呵呵!現在早歸公家了……”
這王支書笑著給三人講述這其中的前因后果,聽完之后令眾人不禁唏噓。
王支書本人的經歷很是坎坷,今年已六十三歲的他,講起自己的往事,老淚也不禁流下。
王支書,名叫王青松,三歲便喪父,四歲的時候和母親就被自己的哥哥給趕到這王各莊,雖是哥哥但非一母同胞,他的母親是他父親娶的姨太太,地位很是低下。
子幼母弱只能任人擺布,母子倆本想到了鄉下就沒什么了,剛住進王各莊那大院沒半個月,噩運又來了,不要想也猜到了,人又被趕了出去,來人言說王家把房賣給了他。
母子無奈只好收拾行李離開,好在王家族人心善收留,又加上他母親略有私錢,母子倆才安穩在此住下。
解放戰爭時期,王支書就加入了我軍,參與了最重要的和平解放北平,建國初就回到長陵,領導這兒的老百姓進行“打土豪分田地”的運動。
運動結束后在長陵公社工作,后來被人舉報有“四舊”問題,這才回了王各莊,七二年他的歷史問題得到解決,便沒回長陵,則留在了這王各莊還當選上了支書。
他親手把王家大院充了公,這院子是他的心結,這也是他為什么放棄部隊,回到地方的理由,談到這時他總是滿臉笑意。
“您后悔嗎?”駱濤問這句話,就顯的很是冒昧。
“哈哈!小兄弟,我就在那院子里生活了半個月,后悔談不上。”王支書很是灑脫,笑著回答駱濤。
“那你哥哥后來呢?”
這是駱濤最想知道的,原因是王支書后來的故事里從沒提到這一點,駱濤猜想是不是在那十年中,王支書有了行動,所以不愿意提起。
“走了,都走了,聽說隨老蔣去了南邊。”
王支書說完這話彼有感慨之意,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已經放下。
“王老哥啊!人要往前看,您現在一大家子,兒孫滿堂,讓人很是羨慕。”世襄老勸慰道。
“王老,您這是臊我,您是有學問的人,又年長我幾歲,叫我一聲小老弟,我就攀了高枝。”
“哈哈!咱們兩個喝茶。”
“誒!”
兩老兩少就這么聊到了深夜十一多,才被支書大娘提醒該休息了,王支書臨走時還神神秘秘的說明兒有東西給我們看。
“王老,這王支書什么意思?”躺在床上的駱濤輾轉反側,他被王支書臨的一句話撓的無法安睡。
“我猜應該跟四舊有關系?”王老頭枕著布鞋,雙眼緊閉,悠悠的說。
“為什么?”侯明猴急著問。
“侯小子,一頓飯,我就告訴你。”
這老爺子怎么學的跟老張頭一樣,現在是掉飯眼里了,張口閉口就一頓,自己有那么高的廚藝,天天蹭吃蹭喝,真是浪費。
“行嘞,您快說說。”
“呵呵!我吃過飯再告訴你。”
老頭兒這個節骨眼兒還逗起了悶子。
“咳!合著您老也不知道啊!得兒,一頓飯出去了。”
駱濤在旁邊聽著,沒想到白高興了一場,遂拍了拍侯明的肩膀替他喊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