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胡說,你們不都去實地看了嗎?西昌是同農民進行二次承包,這事上面是認可的。
你們想一下,我們一個鄉鎮企業才招多少人,千人,萬人。
可人家西昌單是菜籃子這一項如今就已經為國家就地解決了近兩萬農民再就業。
你們說這是小事嗎?”
眾人搖頭。
“所以我說不要夜郎自大,值得我們的企業太多了。”
眾人稱是。
“從今天起我們就要學習西昌好的管理制度,取其精華,去其槽粕。
……先從食堂開始進行光盤行動,一定要嚴格管制……這一點要是都做不好,我們就等著五年,十年后被時代淘汰吧。”
魯蕭山此次到西昌考察后,也清晰的感受到了,駱濤去年在石加莊的講話,不是嚇唬人的。
一個企業只要停下學習的腳步,它離消亡就不遠了。
自此萬象內部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大整頓跟學習。
視線再次轉向京城。
駱濤這邊剛送走了魯蕭山,第二天就又來了一位“王蕭山”,……
這樣的接待工作持續了半個之久,因為全都是大型國字號的八掌舵人。
開始駱濤還以為他們都是慕名而來,接待多了,也嗅出了味道來。
駱濤明白一場國字號的變革,應該已經在悄悄進行了。
這事自己清楚就得了,畢竟這事自己都沒資格參與,說明還是挺嚴密。
不過,他們接連造訪西昌在明眼人的眼里這就不是平常事。
各處的經濟報都爭先報道了此事。
大家也都一口齊道:“我們也就同西昌進行一些業務上的交流,沒合作,沒別的……”
什么事都是無風不起浪,記者也不是傻子,雖不知道具體事,但都知道應該是大變動。
大家都感覺這事就是雞肋,深挖不到有價值的信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的就直接放棄,有的就靠著豐富的想象,胡編一通。
這胡編的里面,還真有幾個“能人”,還真被他們壓中了。
這幾家來西昌考察的國字號工廠,都是上面點名要在今年進行股份制試點的企業。
在正式明文沒下發之前,他們都帶隊提前來學習一下。
西昌是國內唯一一家私營股份制公司,也是國內所有股份制公司的翹楚。
再加上年前駱濤寫的那個現代化企業的小冊子,大家自然知道那個廟里的和尚會念經。
有風必有浪,這一觀點一提出大家都來勁了。
紛紛猜測上面這真的要向資資學習,我們要改“姓”。
話題是越吵越熱,很快就分成了兩派,支持和反對。
討論的文章天天飛,要是把全國討論此事的文章聚在一起,活埋一個人都綽綽有余。
很快支持一派就占據了上風,這一時央媽們就站了出來,跟大家說:好了,你們都別打了,現在我宣讀上面的精神……
此事就這么定型了,堅持馬路不動搖,改革的決心也不會放松。
九月的下旬,兩地就開放探親問題發聲,首次打開了幾十年都不通的信號。
這個大件事的背后,還一段傳奇故事。
由于……就不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