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震撼!”一旁的黃新明,也是贊嘆不已。
由于采用套管方案,目前他們只完成了外管,而后面還有一條內管,內管不需要考慮挖掘隧道、巖土層崩塌,施工速度非常快,目前已經31公里的長度修建,只剩下最后的6公里。
李豐戴上頭盔,緩解一下胸悶:“外管完成了,內管估計兩個月左右,就可以合攏了。”
“我們要準備下一步工作了。”黃新明一邊說,一邊返回安全車。
外管成功合攏,內管也快合攏,并不代表工作的完成,他們還需要考慮通氣井的建設。
超長海底隧道的通風透氣問題,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除非不設置公路通過功能,只允許鐵路通過,將可以不考慮通風透氣的問題。
海底隧道的內部非常密閉,而瓊州海峽海底隧道的平均深度,為海平面以下150~180米,長度又達到了37公里。
一旦大量機動車進入其中,發動機需要燃燒做功,會導致隧道內部的氧氣被大量消耗,而廢氣則迅速增加。
如果僅僅依靠自然通風,根本滿足不了隧道內部的消耗,很快就會出現缺氧的情況。
在隧道內部缺氧,除了電動車可以正常使用,燃料型的發動機都要歇菜,車上的司機和乘客都可能窒息而亡。
總不能每一輛進入隧道的車,都配備一個氧氣瓶吧!
那畫面太美,不敢想象。
要維持隧道內部正常的氣體成份,建造通氣井,成為必不可少的工作。
安全車向北行駛,黃新明和李豐來到001號通氣井,通氣井的設計方案,并不是直接設置在外管上面的,而是先開一條水平縱管。
水平縱管的直徑12米,長度500米,同樣是內外管設計,內部設置三道閘門,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將通氣井和隧道隔開。
在水平縱管內部,有進氣管和排氣管,通過電動機進行強制換氣,進氣管和排氣管的管徑為1.5米,一個通氣井布置兩條進氣管和排氣管。
進氣管和排氣管,從水平縱管的一端,延伸到海面的換氣平臺上,為了維持通氣井的平衡,在水平縱管的下方,設置了一條深度200米的平衡固定柱。
黃新明進入001號通氣井的施工現場,目前這個通氣井,已經修建得差不多了,只要中船重工的換氣平臺送過來,就可以連接起來。
瓊州海峽海底隧道,一共需要8個通氣井,其中6個在海面上,2個在陸地上。
本來4個通氣井就夠用的,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是設計多一倍的數量,目的就是為了以防萬一。
雖然大地震概率比較小,但并不是沒有,而且瓊州是臺風高發地區,萬一換氣平臺出現意外,還可以通過備用的通氣井,保證隧道內部的正常通風換氣。
黃新明檢查了一遍,沒有發現什么問題,轉過頭向李豐說道:“這邊問題不大,我們去內管施工區看看。”
“好。”李豐點了點頭,將通氣井的情況記錄在平板電腦上。
安全車繼續向北,沿途都是內管,數以百計的工人,著工作型的外骨骼,在默默地忙碌著。
內管其實就是一條超級公路。
不過由于是在海底,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加多。
比如照明系統、應急系統、救援系統、滅火系統都要考慮到。
在設計過程中,一眾工程師和設計師還是覺得內外套管不夠,也增加了水密艙的設計方案。
如果萬一其中一段管道,內外管都破裂了,還可以通過水密艙門,將其中破裂區域和正常區域隔開。
另外利用通氣井的水平縱管,設計了緊急逃生通道,可在緊急情況下,就四條換氣管道,變成人員離開的逃生通道,也可以變成救援人員的進入通道。
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將是有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都考慮進入了,確保瓊州海峽海底隧道,可以安全使用百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