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顆衛星是今年三月份才剛剛發射上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輔助月球空間站、月面基地的建立。
在勻速巡航的過程中,楊理明又抽空聯系了地面指揮中心一次,匯報了一些情況。
一轉眼,六小時五十分鐘過去了,距離抵達月球軌道的交匯點,只剩下34分鐘的時間。
休息了六個多小時的張鋒,被鬧鐘驚醒過來,他拿起漱口液清洗一下口腔,用特制濕巾擦洗一下臉部,便回到駕駛艙中。
此時飛船開始制動減速,三人冷靜的控制著鵲橋號,八十分鐘后,成功到達交匯點。
“開始變軌。”
“收到。”
用了五分鐘左右,鵲橋號完成了機動變軌,成功進入月球軌道,然后開始環繞月球飛行。
按照原定計劃,鵲橋號將在月球軌道環繞2.7圈后,最停留在距離月球表面310~320公里的月球赤道平面軌道上。
之所以在這么低的軌道上運行,主要是因為月球引力比較弱,這個運行高度已經可以滿足空間站的正常環繞飛行了。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變軌,終于成功將鵲橋號的飛行軌道,維持在313~318公里的月球赤道平面軌道上,鵲橋號平均186分鐘,環繞月球一圈。
到達指定軌道區域后,隊長楊理明開始分工:“亞東,輪到你休息了,其他工作交給我們。”
“明白。”
交叉檢查了設備后,葉亞東去生活艙休息。
楊理明和張鋒則有條不紊的忙碌起來,別以為到了月球軌道,就可以高枕無憂。
實際上,到了月球軌道后,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月球沒有強大的天然保護磁場,導致太陽風暴和宇宙射線,可以長驅直入。
人類為什么遲遲不建設同步軌道空間站或者月球空間站,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區域,沒有藍星的強大磁場保護,很容易被太陽風暴干擾,甚至摧毀。
為了保證安全,鵲橋號開始進行變形,從“I”型分布,轉變成為“L”型分布。
然后通過機械臂,在兩側組裝了兩個圓滾滾的特制太空艙,該太空艙是強磁場保護艙,可以變成一個小型的強磁場,即法拉第籠。
磁場保護艙不使用太陽能,而是采用了碳14核衰變電池,各自配備了420公斤的碳14核衰變電池。
可以為超導磁場發生器,供應穩定又高密度的電能,這個小型強磁場,可以保護半徑160米左右橢圓形區域,抵抗絕大部分的太陽風暴,特別是那些帶電粒子,很容易被偏轉開。
當然,這還不夠,為了增強安全性,蟾宮空間站內的其他電源,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調動很大一部分,作為磁場發生器的能源。
磁場發生器本身也設計了超頻工作的余量,畢竟航天器有三倍冗余設計,只有能源供應跟得上,磁場發生器的磁場強度最高可以提升4.5倍。
組裝了磁場保護艙后,楊理明測試了一下強磁場保存層的效果,沒有問題后。
他們又開始鋪設太陽能電池板,陸續組裝出其他太空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