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的蟾宮空間站,當前的重量為目前還攜帶了3顆沒有發射出去的衛星8.4噸,以及剩下的富余燃料32噸左右。
將富余燃料和衛星的重量減去,蟾宮空間站真正的重量是包括鵲橋號飛船、核心艙、對接艙、物資艙。
以及過來月球后,陸續組裝出來的兩個強磁場保護艙、一個備用能源艙。
共計6艙1船,可以布置這么多太空艙,主體得利于材料技術的提升,讓太空艙的綜合性能,比以前提升了160%左右,而重量卻減少了57%左右。
鵲橋號飛船里面就兩個小艙室,即駕駛艙和生活艙。
其實鵲橋號飛船的作用,可不僅僅帶蟾宮空間站的第一部分部件過來月球,還有緊急逃生的用途。
一旦蟾宮空間站出現問題,宇航員可以通過鵲橋號飛船返回藍星,或者返回天宮空間站,或者用于救援月面的廣寒宮基地之類。
前前后后忙碌了一個多星期時間,從將蟾宮空間站的初始太空艙和設備布置完成。
楊理明漂過狹窄的生活艙,進入核心艙中,這里才是蟾宮空間站真正的核心,空間站的計算機、控制系統之類,都在該艙內。
與國際空間站內部的臟亂差不一樣,蟾宮空間站和天宮空間站一脈相承,內部布局呈現出方方正正的格局。
他來到核心艙計算機模塊前,拉出隱藏的鍵盤,輸入了一系列指令。
耳機中響起張鋒的聲音:“隊長,方位計算完成。”
“收到,環月一號發射。”
空間站的物資艙后面,一顆衛星被彈射出去。
環月衛星一共有三顆,該衛星是用于通信中繼領域的,畢竟蟾宮空間站要環繞月球飛行,而月球被藍星潮汐鎖定,正面永遠朝向藍星,背面卻不為人知。
如果沒有中繼衛星,一旦蟾宮空間站運行到月球背面,由月球的阻擋,就會導致蟾宮空間站和藍星方向失去通信連接。
因此布置通信中繼衛星,成為當前必不可少的方案。
三顆環月衛星運行軌道,距離月球表面大約1360~1830公里左右,加上格拉朗日點L1上的通信衛星,足以保證蟾宮空間站和未來的廣寒宮基地,和藍星保存不間斷的通信。
布置完成環月衛星后,楊理明回到駕駛艙。
透過空間站的超高清攝像機,他和張鋒清晰的看到了月球背面,這一個多星期來,他們每天都有一半時間,可以看到這片孤寂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環形山更加多,也正是因為這顆天然衛星的存在,為藍星阻擋了很大一部分的隕石。
他們終于有空閑,配合地面指揮中心,開展一些月球科考項目。
另一邊。
鵲橋二號飛船也準備就緒,在做了最后一次檢查后,隊長聶長風和隊員石克己,駕駛飛船開始做大橢圓軌道飛行,準備奔向月球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