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溫超導體的突破,將進一步促進國內的能源有效利用率。
去年本土的發電量,再次突破歷史新高,達到了萬千瓦時,但是電能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的消耗,也高達1.4367萬億千瓦時,超過了十分之一。
這個無效損耗是觸目驚心的,粵、桂、瓊三地去年的綜合用電量,也僅僅只有1.3萬億千瓦時左右。
而電能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的無效損耗,主要是因為導線存在電阻,將一部分電能轉變成為熱量。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采用超導電線,只是之前的超導材料,需要低溫維持,小規模應用還馬馬虎虎,如果要大規模鋪設低溫超導電線,就需要大量的制冷系統,這本身就是一個電老虎。
這樣做明顯得不償失。
蔣海霖看了常溫超導的量產報告,便知道這個技術的重要性:“好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能源綜合利用率,將更上一層樓。”
“海霖,你們做一個詳細合理的技術商業化安排。”黃修遠又想到了什么,補充道:
“先在內部推廣,3年后再評估向社會公開銷售的可行性。”
蔣海霖點了點頭:“我明白了。”
對于黃修遠這個安排,他理解其中的用意,主要是當前國內的技術優勢非常大,不宜過度刺激諾亞會、西洲聯盟和露西亞。
畢竟在沒有形成絕對優勢之前,這些勢力如果聯合起來,仍然可以帶來一定的威脅。
常溫超導體的出現,必然擴大這種技術不平衡。
黃修遠和戰略智庫的策略,就是先保持當前的領先優勢,但盡量不在明面上擴大技術差距,要采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最后再一瞬間爆發。
目前,需要隱藏起來的技術,包括可控核聚變技術、常溫超導體技術、電場合成技術、人體冷凍技術、熒惑真菌的基因嵌入技術等18項技術。
這些技術,能隱瞞的盡可能隱瞞,延緩被外部勢力發現的時間。
蔣海霖和黃修遠討論幾個小時。
初步確定在一部分秘密基地、秘密項目中,率先應用常溫超導體,以減少其中的能源無效損耗。
特別是密級很高的雄鷹航天,那些航天器就可以率先應用常溫超導體。
在外太空的亞真空環境下,航天器的散熱問題,成為一個難題。
之前雄鷹航天和航天科工的散熱方案,是采用激光推進器,一邊消耗多余的熱量,一邊作為動力,可以一舉兩得。
這套方案最典型的應用項目,就是星盤通信系統,運行在近地軌道210~370公里之間的星盤危險,將這個方案用得爐火純青。
但是這種激光輻射散熱方案,也不能將衛星內部的熱量,百分百散發出去。
特別是電路、芯片中釋放出來廢熱,雖然可以通過溫差發電模塊,回收一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殘留。
因此航天器內部,都配備了一個氫海綿吸熱罐,可以用氫海綿中的氫吸熱,然后將高溫氫氣送入激光推進器中,作為推進器工質使用。
這個方案麻煩的地方,就是要定期更換氫海綿罐。
幸好現在大中華區在航天領域,已經可以做到近地軌道3~8萬噸/年,同步軌道0.5~1.5萬噸/年,月球軌道0.2~0.7萬噸/年。
這個年有效載荷,在當前的航天發展中,已經處于高度領先的地位,有相對充沛的有效載荷,定期更換航天器的一些耗材,也是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