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修遠之所以對3067研究所如此關注,并不是因為該項目對于人類戰斗力的提升。
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個項目的根本意義。
無論是納米內骨骼、納米內皮層,都是黃修遠提出的項目,盡管他沒有親自參與具體的研究,但大體方向還是由他來把握。
這個項目的深層次意義,在于太空。
具體而言,就是為了讓人類可以在失重環境下,保持長期的生活。
為什么人類無法長期在外太空生活?其中的核心限制因素,就是低重力環境。
人類的生存環境,是藍星地面,身體也和藍星環境相適應。
而外太空的低重力環境,會引起太空綜合征,包括骨質疏松、血管粥化、肌肉退化之類。
這些太空病,一般會在8~12個月的太空生活后,逐步顯像出來,嚴重可能造成致命傷害。
哪怕采用離心機鍛煉法和專門的飲食調控,太空生活時長,也不宜超過15個月的極限。
雖然宇航員返回藍星后,可以通過科學的鍛煉和飲食,逐步恢復身體健康,但一旦在太空生活的時間,超過了最大限度,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
因此中華航天局設定的宇航員太空工作期限,分為專業宇航員最長9個月,非專業宇航員最長6個月。
比如之前上去月球的程存武,單次最長只能在外太空工作6個月,而且回到藍星后,休息調整時間,也不得低于6個月。
在探索宇宙的初期,宇航員絕大部分都是專業,或者半專業人員組成。
但是到了中后期,必然需要考慮普通人上外太空的事情,如果還是現在的宇航員培養模式,那效率就真的太低了。
因此太空人類生存學應運而生。
比起毫無頭緒的人工重力技術,或者工程量超大的離心力擬重力技術,或者是基因進化技術,黃修遠更加看重另一個技術——液壓擬重力技術。
這是他思來想去,覺得是目前唯一可以實現的太空生存技術。
他打算利用液壓力,來代替重力,模擬藍星重力作用在人體的效果。
那要如何實現這個技術方案呢?
首先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壓縮的,如果要增強液壓力,肯定要需要大量的水或者其他液體。
如此一來,又要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液體作用在皮膚上,而皮膚長期浸泡在液體環境中,肯定會有液體分子滲透到細胞內,導致表層細胞迅速死亡。
黃修遠的思路非常簡單,既然液體分子會滲透身體的皮膚細胞,那他就給皮膚覆蓋一層“人造皮膚”,用于分隔表皮和液壓液。
人造皮膚技術,對于現階段的燧人系而言,并沒有什么難度,采用納米材料,可以打造出有彈性,又復合了防水層的人造皮膚。
有了人造皮膚,卻并不代表液壓擬重力技術可以投入使用了。
因為在黃修遠的構想中,初期采用液壓艙、氣壓呼吸系統,加上人造皮膚,可以保證宇航員在太空中,通過在液壓艙休息的方式,保持身體的健康。
但這種方式,有一個先天限制,那就是液壓艙是固定的,無法保證宇航員在工作狀態下,也處于液壓狀態中。
而液壓艙技術的晉階版,就是液壓裝甲。
將液壓艙改進成為一套外骨骼裝甲,然后將宇航員浸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