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修遠說了一個設想:“或許我們未來可以考慮,改造不規則的小行星,用來作為飛船的偽裝。”
其實這個技術方向,聯邦已經有不少人在研究了,他們的研究項目,都是圍繞著偽裝技術展開的。
包括天然的小行星掩體、仿造小行星掩體、調制輻射偽裝技術幾個方向。
這些技術方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觀測者,看到的太陽系沒有人工造物,而是一大片天然小行星。
其中技術最先進,也是最難的,就是調制輻射偽裝技術。
這個技術的原理非常簡單,那就是將外界照射過來的輻射吸收掉,然后發出調制好的輻射。
要知道,目前最直觀的觀測技術,就是通過星系的輻射,判斷其內在的溫度、質量、星球之類。
至于什么引力波、中微子之類,并不能判斷星系內是否存在智慧生命。
除非人類主動編輯好引力波、中微子,向四面八方發射,這樣外星文明才有可能通過破譯引力波和中微子,從而發現太陽系的秘密。
而電磁波和光波通信,由于能量衰竭和宇宙背景輻射的干擾,實際上很難被外星文明接收到。
除非兩個文明的距離非常近,通常需要雙方的距離不超過10光年,才有一定的幾率,收到對方發出的超長波通信信號。
而宇宙調查局,已經重點排查了太陽系半徑30光年內,所有的星系,目前并沒有發現存在外星文明的跡象。
因此長波通信暫時可以使用,而引力波和中微子,現在已經被聯邦納入嚴格管控的范圍內。
就算是要進行引力波和中微子的實驗,都要經過仔細審查,避免在實驗過程中,將太陽系的坐標暴露出去。
就在黃修遠等人討論的時候。
建木同步軌道空間站上,一個用于測試的電梯艙,從上面被投射下來,通過布置在上面的電磁彈射器,給了電梯艙一個初速度。
由于同步軌道到近地軌道之間,都是近真空環境,電梯艙被電磁彈射器彈射之后,便高速飛向藍星地面。
3.6萬公里的距離,對于平均速度3公里每秒的電梯艙,不過是1.2萬秒,即200分鐘。
實際上,電梯艙的速度可以更快,只是沒有必要,因為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和剎車。
而且巡航速度3公里每秒,只是在同步軌道與近地軌道之間的速度,靠近地面站兩百公里的高度,這個速度必須下調。
在進入大氣層階段,如果是貨物運輸電梯艙,速度一般不高于2400公里每小時,同時勻速減速;如果是載客飛船,速度一般不高于1200公里每小時,同樣是勻速減速。
另外,電梯艙在中途是可以停止的,只是在通常情況下,不會選擇中途停止。
而如果要向近地軌道、中層軌道運輸物資,可以采用特制的電梯艙。
當電梯艙達到指定軌道高度時,一邊運行,一邊將貨物艙彈射出去,保證電梯纜繩的暢通。
測試用的電梯艙,經過3個小時又28分鐘,終于從建木同步軌道空間站上,下降到貝爾島的地面站。
地面站內,如同一個同心圓的電梯艙,被工作人員迅速卸下來,送入檢修室內,進行全面的檢查。
與此同時,另一個電梯艙,從地面站的另一條纜繩上,被發射出去,同時采用電磁彈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