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配?如何讓它們協同運作達到更高的效率而不損傷?
什么叫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是最基本的拳理。
你沖一拳,是否旋動手臂?角度和方向的變動,都會由大腦指揮神經系統帶動肌肉作出反應。
這里面的學問大了去了,甚至于不同肌肉塊的不同的緊張程度,都會帶來效果的千差萬別。
別以為這些是現代運動學的研究結果,古老的拳經里面一樣有這樣的東西。
只是有太多東西不是文字可以描述的,必須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這才是很多武學沒有辦法落于紙面的原因,只有師父的經驗能幫到弟子去體悟。
很多時候還要師傅親自上陣,幫著弟子感悟肌肉的發力,自摸以及互摸是常有的事。
異性不教拳的道理在于這里。
除了肌肉,還有骨架結構等等,摸骨定資質,判定的是骨骼結構是否合理,神經反應速度夠不夠優秀。
說一點共通的道理,貓也好狗去罷,肩胛寬的打架厲害,能活得長,因為同樣的捕獵動作,它們做起來更省力。
傳武為什么懂骨科的東西?經常跌打損傷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最大的原因是不懂這些根本就沒法習武。
都不用去想經脈神經這些玄而又玄的東西,大家都踢個腿,為什么別人可以攻出去?而有人腳都抬不起來?
懂送胯了嗎?懂送胯之后支撐腳的彎屈扭動保持住重心嗎?
此外還有韌帶的拉伸彈性利用以及限度,諸多種種都決定著功夫上不上身。
在這些基礎上,還有韌帶、關節、筋脈、骨骼以及各種軟組織的保持和協調、養護,這也是一名武者必備的常識。
很多人拿個沙包或木架就不斷地踢打,以為這樣就行了,恭喜你,練得越多壞得越多,尤其是手關節和腳關節,到老就是富貴病。
握起拳頭看看,大部分人的拳眼不平或大小不一,這就是指關節打壞或長得不好的結果。
當荊桔將這些告訴魏溯難時,可把他嚇出了一身冷汗,差一點他就在武道上成了廢人。
然后他當然而然地追問起來:“那為什么小時候學武術時您沒有教我們這些呢?”
荊桔理所當然地搖頭:“那時候教你們這些能弄明白嗎?反正我看著也錯不到哪。”
理由好強大,魏溯難竟無言以對,只能苦著臉。
荊桔卻滿眼欣喜地看著魏溯難不斷地點頭,就像看著一塊噴香的奶油蛋糕。
“不錯,基礎打的好,都沒長歪,后面也沒練歪,把一些細節補回來就行了,都沒耽誤。”
魏溯難自家知道自家事,其實他沒走對路,拜墨玉所賜,在他正長身體時打開了夢境,將他長歪了的地方又糾正了回來。
否則以他的年齡,是斷然絕了武道的路。
看來墨玉夢境還確實強大,把人的潛能都調動了,還影響到了肌體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