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官跑不掉,從他接過五枚遞出的玉帶,他就卷進了漩渦中。
又想當人家的便宜駙馬,又不想承受人家的因果恩怨,世上哪有那么美的事。
衣帶詔是隨便一個人能接的嗎?那是一族一國甚至一個文明的傳承。
自投羅網,怨得了誰?
洪熙官分明從至善的眼中讀出“小樣哪里跑”的會意。
至善則欣然應問:“永樂靖難,佛道皆有所傾注,也互相拆臺,佛門稍占上風,于道門多有留難,致使道門典籍混亂散佚,唯《永樂大典》編撰時,成祖堅持補錄道藏經典,武當追索而來恐怕是意圖補全缺失的道藏。”
五枚也補上了她知道的部分:“帶離京城的《永樂大典》是全本一萬余冊,我也一直很納悶,因為傳說中大典在嘉靖朝之后已然散佚近半。”
至善又阿彌陀佛了:“看來正統年間文淵閣大火事出有因,原稿應該沒有燒毀,為的是防著佛門和道門,嘉靖朝曾組織大典重錄,其時道門大興,如果沒有缺失他們應該已經得手。”
洪熙官不明就里:“為什么要防著佛門和道門?”
至善合拾而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五枚對于洪熙官的歷史知識很看不上眼,語氣也不善:“《永樂大典》是誰編撰的?”
這個洪熙官倒是懂,脫口而出:“解縉和姚廣孝啊。”
結果他又換來了一個白眼,五枚管殺管埋:“永樂朝太子少師姚廣孝是出家人,號道衍。”
至善又感慨上了:“道衍大師于佛門有大功德,于道門卻如仇眥,解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成祖不滿意,后來欽點道衍大師監修,歷時五年方成。”
洪熙官更不解:“他是監修,還不是他說了算?”
五枚可不理至善的春秋**,她是刀刀入木:“是永樂帝說了算,把道衍擺在明面上大家都看得到,就不方便上下其手了。”
洪熙官嘿嘿一樂,至善又宣佛號了:“阿彌陀佛,佛道相爭歷時已久,也理不清源頭,你來我往是非對錯難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逆轉東風,恐怕道衍大師著述《道余錄》為佛門自辯就由于此,是為割肉喂鷹之舉,無論他人毀譽如何道衍大師于佛門無咎。”
五枚一下子就把鍋給扣實了:“老朱家也確實有責任,明朝十六代皇帝于佛道之爭皆有推動,責無旁貸。”
至善也不便多說,五枚有身份做這個論斷。他卻是個外人。
洪熙官卻很實在:“現在怎么辦?”
還要回到最初的問題,如何解決白眉和馮道德,他們是奸細,不過暫時惡行不彰。
五枚一點也不圣母:“找出來,然后……”
她做了個翻掌下劈的動作,不言而喻。
武當的人哪怕理由再正當,他們的手段也是不對的,不能因為道藏的原因就肆意妄為。
至善哪怕再講仁德也不敢拿闔寺僧眾的性命開玩笑,不然他就不夠格當這個方丈,所以至善沒有反對,只是高宣佛號。
可洪熙官在尋思了之后卻出人意表地反對了:“現在不能殺,也不能找了。”
五枚的鄙夷馬上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沒干壞事?迂腐,假慈悲,婦人之仁。”
這一聲把至善也罵了進去,這是當著和尚罵禿驢呢。
好在洪熙官能治她,幫至善挽回了臉面:“既然《永樂大典》的消息已經泄露,那么清廷一定眼都不眨地盯著南少林,一旦我們輕舉妄動,南少林就會面臨清廷的猛烈反撲。”
五枚的質問來了:“憑什么這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