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服了至善順勢而為,南少林算是安穩住了,那就老老實實種田吧。
其實向寶島發展也是為了種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吃食便舉兵只會重復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悲劇,因為不得民心。
晚明是小冰河期氣候,糧食產量本就不足,再加上明末清初的戰亂兵禍橫行,農業生產已經完全荒敗。
這就是李自成、張獻忠搞得餓殍遍野的原因,他們就只有一條路,把百姓口里的糧食搶過來。
朝廷固然腐朽,可不事生產的亂軍也不可取,所過之處如蝗蟲一般寸草不生。
打起來時滿清會把這個罪責推過來,就如同康熙忽悠韋小寶那般,說他讓百姓不挨餓,致使百姓流離失所啼饑號寒的都是亂黨。
康熙所謂的讓百姓豐衣足食,人們口中的米糧有一粒是滿清種的嗎?沒有。
百姓在滿清手里成了人質,戰亂一起,他們連最后一口吃的都會被糟蹋掉。
席卷九州說起來只有四個字,做起來卻只能累累白骨墊道。
亂得太久了,也餓得太久了,民心思定,別說什么明君圣主,只要沒有兵禍能混口吃的,百姓們都會擁戴他。
這就是滿清從北到南把鋼刀都砍卷刃了,卻能坐穩江山還有一堆人出來歌功頌德的原因。
說白了就是不怕比爛,還有更爛的,全靠同行襯托。
晚明和農民起義軍無法帶給百姓們安穩,為了活命什么尊嚴什么苦難都可以放一放。
滿清只是穩定了天下,讓百姓有時間有精力有條命種地而已。
吳三桂為什么反清不成功,因為沒有人跟他鬧,都忙著種地混飯呢,沒空。
誰當皇帝收多少苛捐雜稅如何壓迫不管,只要不亂能活著能喘氣就行,沒有群眾基礎兵源從何而來?
當前想把滿清從皇位上拉下來,又不想讓百姓去墊背,就得自帶干糧。
不是圣母思維作怪,而是只能這么干,沒有吃的,沒有人愿意再亂下去。
洪熙官希望自己能一手刀槍一手饅頭,不是什么不納糧,而是我手頭就有糧,過來吧,餓不死大家。
做到這一點就能傳檄而定,根本就不需要打生打死,誰有糧,百姓跟誰。
清軍有多少兵馬?滿打滿算五十萬都不到,還得刨去那些有奶便是娘的漢旗包衣,長官是錦衣玉食,可漢旗的兵丁也吃得不太飽。
拿著糧食,就至少能瓦解掉一半以上的清軍戰力,說什么女真滿萬不可敵,那是因為他們很難滿萬。
誰希望頭頂著鋼刀為奴為畜?只不過是為了活命罷了,當有一方能提供足夠的口糧時,用腳選也輪不到滿清來做主。
如此就得準備海量的糧食,當然也不算得頂難,連年戰亂,整個國家也就只剩下不到五千萬人口。
養活這些人的口糧雖然很多,但也不到天文數字,用力點還是夠得著的。
收購是收購不到的,附近沒有,再遠一些以當前的航海水準運輸的消耗遠大于糧食本身。
想來想去算來算去,洪熙官和朱紅故都覺得非得把整個南海控制在手上。
這里氣候溫暖,一年三熟,打下來種個幾年田,可以吃撐所有的人。
寶島、瓊崖就是這樣的咽喉要地,本身就有肥沃的良田,拿下它們又可以羈制南海。
同時兩地還有大量的煤鐵資源,將造船業挪到這里來,發展的速度都會更快。
受到的掣肘也少,至少清軍無法三天兩頭來騷擾,在施瑯得到重用之前,清軍手里就只有一些小艑板,根本渡不了海。
明朝的艦船,要么打爛了,要么被鄭成功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