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要求要滿足,五小子的眼神那么饞,作為師父也得一視同仁,洪熙官連個三天啥事都不用干了,就是帶著小子們飛就夠了。
能飛上天了,看得就遠了,袁承志幫洪熙官打開了武學的眼界。
其實武學都是相通的,利用直覺來使用輕功,那利用直覺來創造的劍法是什么?獨孤九劍不是這么來的么。
看的學的劍法多了,自然就對劍法的架構了如指掌,反正橫豎就是那些個動作,外在的反應也不會脫出藩籬,獨孤九劍也是人創出來的。
只不過創造劍法的人發前人之未闡,綜合了劍術的特點并在其上有了新的應用。
可惜的是洪熙官現在了解的劍法還太少,不然他應該不需要念想獨孤九劍了,自己創一套出來不香么。
由輕功到劍法,那內功呢?
這個稍稍難些,因為內功涉及人體這個容器,有承載的極限,也受內部結構的影響,其中左右運行的因素過多,上限也比較低,因為人體過于脆弱。
但不同的內功不外乎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深對人體的研究,試驗出新的內勁回路或者源泉。
這個試驗需要小心翼翼地嘗試,期間還有可能碰上事故讓進展停滯。
這就是內功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原因,同時它還受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比如清代后期隨著空氣的改變造成無法練氣等。
但這個思維方向沒有問題,只需要不斷地對功法進行積累比對,開拓新路子是遲早的事情。
混元功袁承志不能教,洪熙官也無所謂,不看秘籍不傳口決而已,他只需要拉上袁承志不斷地練推手就行了。
推個手而已,就當動動手腳做做十段錦,有什么難的?
十段錦就是個內化外功,這不是教了嗎?頂多就是由單人變成兩人協同而已。
袁承志不知道,洪熙官就是這么從密宗把大手印和真言法給偷出來的,真人君子太方,就這么著了道。
推手時肯定得調用氣勁,一次不行多搞幾次,試得多了,真氣運行的蛛絲馬跡就出來了。
勁從何處發,力向哪方延,總有路徑吧。
發勁時的身體反應,也總能用乾坤點穴大道那樣的法門探個幾分,再加上剛剛上手的直覺感應法,原樣倒推內功做不到,但了解個七八分沒問題。
那就夠了,每一樣內功都有其突出的特點,并不需要知道它的每一個細節,只需要把它最有用的部分挖出來就行。
半年之后,袁承志發現已經沒有什么可教的了,好像每一樣洪熙官都能很快掌握,使得還比自己都溜。
幸好袁承志是長者,又有君子之風,不然他就得郁悶到吐血。
現在袁承志只有欣慰,因為他終于將欠下朱砂痣、白月光的情債給還了,還得如此順當,心意圓融,無漏了。
他倒是輕省了,洪熙官虧大了,因為朱紅枚堅持認為洪熙官故意藏了私。
為什么洪熙官能將輕功用得那么順當,她卻總是差點意思呢?
洪熙官也覺得不對路,那些動力學原理,即便是朱紅枚掌握得沒有自己那么通透,但他已經解釋得很詳細了呀。
以朱紅枚的智商,絕對不應該出現飛起到一半就摔下來的情況,這是什么情況?
朱紅枚可不管什么情況,總之就是洪熙官的錯,娘親沒有辦法帶洪文定飛的問題,它就是爹爹的責任。
肯定就是洪熙官沒有盡心盡力地教,甚至有可能是洪熙官為了獨霸帶兒子飛的特權,故意瞞下了要決。
洪文定在老爹懷里爽快地乘風滑翔時都不忘小手四處亂摸,娘親說了,爹藏了私房錢,得幫娘親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