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i”這個名字不像娛樂明星擴散度更廣,但放在專業的研究領域里頗為響亮。在晚風的印象里,這是一位新銳學者,為人神秘低調,目前處于大多數研究者最渴望達到的“穩中有進”狀態。
秦i的科研成果一篇接一篇,每篇論文都只前進了細微的一小步,看似平平無奇,沿著時間一路閱讀下來就會發現她始終有進展,特別是在實踐應用方面有許多獨到的假設與構想。
說起這個,由于秦i“勢力所屬”標注的是秦一科技,很多人都猜測她這是“秦科式論文拆分”。
論文拆分發表有個并不好聽的名字叫做“切香腸”,指的就是研究者把本該放進同一篇論文里發表的內容與成果像切香腸一樣化整為零,用以增加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有很大的“刷分”嫌疑。
學術界由古至今都斥責過這種“水論文”、“水成果”的現象,只是細究起來很難判定。大家都是科研工作者,誰也不想好不容易有了個小突破卻要被人扣上“缺乏學術道德”、“態度不端正”的帽子。既然判定上都存在困難,就更不存在明文禁止,該現象也就一直存在著,很是讓一部分利用技術借口掩蓋學術失德的研究者渾水摸魚,刷出許多成果聲譽。
后來秦一科技誕生,“論文拆分”由此有了新的概念。
別人的拆分,都是“科研成果不充足,強行拆開裝作自己成果很多”,內容和格式也都大體類似,像流水線產品一樣套個模板就出來了。而秦一科技的拆分,卻是“這篇論文的成果太多太超前,一下子全拿出來擔心嚇著你們,別怕哈我們慢慢發”
懂行的人都吐槽這哪是切香腸啊,這是做了頓大餐還生怕吃的人噎著,于是貼心地給大家細細切做臊子,好方便細嚼慢咽。
“秦科式論文拆分”這一玩梗名詞因此出現。
每一位秦一科技的學者都多多少少干過這種事,畢竟從a到z太跳躍,別人思路跟不上,兩邊無法溝通,秦科人被迫孤高寂寥還總被聲浪質疑,久而久之也煩,遂遵循當前的發展步調,把az變成adg,一步步來。
當然,比起詳細拆分,秦一科技更喜歡悶聲不響先把成果投入應用,等東西做出來了再把實踐結果和理論研究一起推到臺前,讓其他人自己研究細看。這個風格主要是被程錚帶起來的,姜子揚等人紛紛效仿。
話回當前,“秦科式論文拆分”的情況一多,就導致學術界看秦科人的論文總會神經敏感,看了第一篇便忍不住自動自覺往大了想。不過這位秦i卻是異常沉穩,成果多,寫得也細,態度突出的就是一個“你別急”,在一眾adg里冷不丁出現了一位老老實實的abcde,大家還挺驚訝,總覺得不對勁,有陰謀。
其實哪有什么陰謀,都是陳瀚想在成果完全發表之前給龍國爭取時間吃透新理論新技術。別說切香腸了,要不是真怕秦i被人安上“水成果”的名頭,他恨不得把她那幾篇論文切成肉糜。
而這樣做就方便了晚風這群學生,講得細還不好能看懂,能跟上,又出自秦一科技,頗具權威性,恰恰就是他們想要的參考文獻。
旁人都揣測這位秦i是不想太高調,所以才“溫水煮青蛙”,掛了個藝術的名來研究新技術,可晚風不覺得,科技運用在藝術上怎么了呢建設精神文明多重要啊,
她至今都被現場版熔爐和它的舞臺設計深深震撼。
綜合種種,秦i幾乎是晚風最憧憬的學者之一。
現在她竟然能收到她的offer,心情只能用狂喜和難以置信來形容。
晚風想都沒想,立刻回選了秦i。
哪怕對面是一時手滑――雖然應該沒這可能――哪怕是她自己在眼花在做夢,她都想第一時間先把這件事定下來,享受這瞬間的幸福。
屏幕彈出二次確認的窗口,晚風鄭重其事地按了確定。
她吸吸鼻子,止不住地露出傻笑,感覺心里在開花。
話說回來,“因為導師和喜歡的演員同姓加名字同音這種巧合而收獲額外的開心”這種事,是不是有點太幼稚了可是真的很緣分嘛
晚風樂滋滋的,覺得自己是神奇的幸運小孩。
秦老師說過什么來著艱難的時候就多想想運氣守恒定律,物極必反,總會有轉機的。
唔,還有“不要將苦難合理化”今天的一切是我自己努力考上秦科大爭取來的,才不是用過去十幾年里的痛苦換來的沒錯,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