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與方木泉老師的想法不謀而合,認為白晝之雨的結尾是和解、救贖,田剛和邱雪回歸平凡生活,莫森失去記憶,為罪行付出代價的同時也獲得新生。
我卻悲觀地覺得事情并未得到解決,因為致使“一切結束”的關鍵因素是車禍,多么偷懶的設計,它突兀、強行,像上帝之手一般直接抹去莫森的罪惡。
的確,莫森伏法了,可這又說明什么呢校園霸凌沒有得到遏制,一個何冶遭到報復,還有許許多多個“何冶”存在于校園中。一個田剛體會到了旁觀者釀成的惡果,但還有更多的“田剛”依然沉默著,在一起又一起校園暴力事件中做冷漠的看客。
所以,我堅定認為白晝之雨是一部暗黑致郁系電影,是絕對的be。
執拗過后,我試著思考一個更“圓滿”的結局,可想來想去都覺得電影殘酷無情,它的開始已是莫森校園時代的結束,人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能影響莫森人生軌跡的節點已然全部過去,沒有任何拯救的可能。
于是徒留一聲長嘆,我無力地腦補出一個爽文走向,即從莫森第一次被何冶欺負開始,田剛或其他哪位同學就勇敢地站出來,站到莫森那邊,堅定地對校園霸凌說“不”。
可惜,這樣的理想化故事,終究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我不止一次地想過“如果田剛沒有袖手旁觀”,“如果當時還有人支持莫森”,因為根據調查顯示,在面對高壓的情況下,個體得到的社會支持含家人、朋友越多,他或她的自我價值感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強。
說穿了,這是一種共感效應。
舉個例子,你搬新家后發現鄰居非常吵鬧,影響了你的休息,你因此生氣又難過,對家人朋友傾訴自己的苦惱。
而這時,假如他們的反應是“沒什么吧,是不是你太矯情太敏感了”、“忍一忍就好了,人在外哪有不受苦的”,可想而知,你一定會更加委屈,因為你非但沒有獲得想要的精神支持,反而被在乎的人進一步打壓。
但假如,他們的反應是心疼你,為你打抱不平,甚至比你還要積極地想去找鄰居或物業理論,那么這個時候,你的心情首先會好受很多,其次你對鄰居的承受力和包容心也會增強,因為你已經得到了需要的支持,來自親人或友人的精神能量彌補了一部分你遭受的精神創傷。
同樣的道理放在校園霸凌事件里,亦是如此。
我相信但凡當時還有一個人站在莫森這邊,他走上極端道路的可能性都會大大減少。
內容追加說起來,這也是我很可惜的地方,因為紫衣妓女明明可以是這個人,但她出現得太晚了,無力回天,這束溫柔的紫色光芒最終只能被莫森壓在心底。
那么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田剛。
他的冷眼旁觀,他的背叛,都使他成為一片極其有分量的雪花,最終造成莫森人格的幻滅和崩塌。
如果那時田剛能夠陪在莫森身旁,哪怕不實質性的幫助,只是嘴上說兩句關心的話,給予莫森一點關懷,興許事情都會有所轉機。
但,到目前為止,我對田剛的態度都是遺憾,而不是譴責。
因為在電影里,田剛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