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原則,整點實用的。”秦絕說。
“唔,飾品”姜卿娥比劃,“手環,手鏈,項鏈什么的”
“可以,但我的建議是生活用品,那種真正能隨手用到的、每天用到的生活用品。”
秦絕進一步說明,“你們似乎有一個誤區,就是以為自己的粉絲群體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甚至是比你們更小的妹妹們。”
“嗯”九人陷入沉思。
“我有個朋友。我有三個朋友。”秦絕訂正,“一個22歲,女;一個23歲,男;一個36歲,男。都是在你們那上了戶口的粉絲。”她看向“千色”。
五個小伙子認真點頭,神情在聽到三十六歲的那位時露出幾分詫異,隨即又變成恍然。
對啊,剛剛還在提樂隊曲,喜歡倔強和離歌等歌曲的粉絲有許多是上了年紀的,為表喜愛購買會員并不奇怪,后臺數據也顯示出這部分年齡群的比例并不少。
只是大家下意識覺得這些人不會像年輕的粉絲一樣熱愛購買周邊,于是想當然地忽略了,沒有提出針對性的周邊設計方案。
“你們是引領新時代的偶像團,毫不夸張地說,幾年后,你們的粉絲群體完全可以下至六歲上至六十歲。”
秦絕道,“國民團,能理解么心里有數么”
輕描淡寫的問句聽得幾個半大孩子心臟嗵嗵跳。
“所以,周邊這一塊,高實用性,老少皆宜,這樣會比較好。”
秦絕接著說,“舉個例子,購物袋。工藝做上去,不要精致華美,要容量大,質量過硬,也不要印什么大頭像、團體照片,很尷尬,直接放演唱會的概念o。”
“目標是學生可以裝書本,大學生可以裝電腦,中年人可以背著去市場買菜。”
“嗯”
眾人低頭沉吟。
“t恤不錯,留下。應援棒改成更小巧的手燈。徽章做成金屬的,提高一些收藏價值。手環你們怎么算的,分應援色賣”
“嗯嗯。”姜卿娥點點腦袋。
“那你們倆”秦絕看向樓嵐和梁毅軒。
“呃,我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梁毅軒伸手扶額。
“那就取消,把個人的周邊數量盡量壓縮,以團為主。對了,你們聽說過團扇沒有”
秦絕突然想起來這件事。
“團扇”
“大概這么大。”秦絕比劃了一下,“蘇城非遺,有緙絲的,刺繡的。”
“哦哦有聽過。”孩子們先后點頭。
“不一定是非遺的水準,考慮到成本和盈利,印一些個人大頭像和團隊大頭像的貼紙,貼在塑料扇子上也行。當然,我更希望你們認真對待。”秦絕道。
“團扇的主要用途不是收藏,是傳遞信息。比如這樣,”
秦絕以手掌模擬,將它舉在鎖骨處,“它不發光,不像燈牌那么顯眼、影響舞臺效果,也不像手幅那么長,展開會阻擋其他觀眾的視線。它就這么大一個,舉在胸前,不超過下巴的高度,你們路過一眼就能看見上面的大頭像是誰,知道這個粉絲是誰的粉。”
“綠色無污染,安全無公害,還方便飯撒對了,不要做透明的,看不清,而且略顯廉價。”
“宣紙。”夏淞冷不丁道。
“可以。”秦絕贊賞地看了他一眼,“一定要加厚,可以根據應援色搞點彩色鑲邊,背面多加扇骨固定,必須牢固,加一層防水膜也不錯,扇柄和扇墜也可以做文章。”
“順便還能宣揚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她轉向“不是灰”。
外國粉絲很多的四個姑娘紛紛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