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爺爺是個知識分子,大概見他學識不錯,感覺他將來不會差,所以借點東西,算投資。
當然,唐爺爺沒有投資這個知識概念,只是隱隱有這個直覺。
外帶,他可能覺得唐行之挺親切的。
另外就是后屋一家人借,那家人的大兒子后來在原時空,被唐行之認作干爹,一家人也很善良。
再有一個就是奶奶的干女兒家借了一點。
還有隊里也借了一些。
沒有了。
借的東西終歸是要還的,所以還得有自己的東西。
很長的釘子燒紅了,然后用錘子去捶,燒紅了再捶,如此反復,把它捶扁。等覺得合適了,打磨其中一側做刀刃,再綁上木柄,就是小刀子。
再弄根大點的針,燒紅了捶彎,打磨一下,就是個小魚鉤。綁上線,弄個小竹節做魚漂,再綁竹竿上,就是根劣質的魚竿。
一直到傍晚休息了,唐行之才有空去搞魚。
這時候的他已經有點累了,但想要過上好日子,稍稍辛苦一些是必須的。
當然,太辛苦就不是誰都適應得了了。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一直處于緊繃狀態,體能和腦力會下降很嚴重,容易生病和受傷。
唐行之之前就看中了幾處很肥沃的山地。
這是在村口的一個大山坡附近,有一棵樹很大,樹皮可以入藥,但沒人割樹皮去賣。這是村子的風水樹之一,敢打這棵樹的主意,村民就不會放過。
再往上走有許多樹,都是結果子的,村里小孩子的寶貝。
唐行之背著幾個大竹筒,每個都有三四節,這是他自己做的。
進到了山里沒人的地方,來到了之前看準的地,打開一個的塞子,聞了聞,唐行之把水倒出,一連倒了好幾個竹筒的。
這里邊裝的是“茱萸水”,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那個“茱萸”,可以一定程度代替辣椒用。
搞魚要用蚯蚓,但挨個的挖蚯蚓要挖到猴年馬月?灌辣椒水是最方便的,沒有可以用別的一些代替。這方法是和海楠的一個同學學來的。
海楠捉蚯蚓、收購、曬干、賣出的產業鏈有30年了,最初是雨后去捉,然后用藥,最后更是用電。用電算是固澤而漁。
唐行之悄悄用茱萸水,本身成本較高,不會破壞環境。
捉了大概一斤多的蚯蚓裝另外的竹筒里,唐行之回家吃飯。
吃了飯之后,又動身去捉魚。
后來很多人向往田園牧歌的生活,實際上那都是宣傳美化過的,真實的田園沒那么輕松。
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菜鍋里,什么魚米之鄉、東西吃不完,第一批去的人可能是真的,后面就不好說了。
也有很多人相信那一套說法,農村是國人最后的保障,城市里干不下了可以回農村。
這一定程度是對的。隨便有個兩畝地,亂種點東西夠吃了。許多搞互聯網工作的人,要么去鶴崗之類房價低的地方居住,要么干脆找個偏僻地方,租幾塊地來種,生活成本都會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