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靠這個賺錢很難,農業特別考驗投入產出比。種植很難賺錢,養殖到了出欄期賣不出去,拖一天虧一天,要碰禽畜疫病直接血虧。
唐行之曾經想搞的是日國密集養雞,一個房間能壘三四層箱子來養,挑選個抗病強的雞種,再搞好衛生、消毒,控制好飼料。等到出欄前兩三個月,慢慢的摻入玉米喂養,最后一個月完全改換玉米做飼料,增加活動范圍,肉質就會非常出色,當散養土雞賣都行。喂別的東西一天要喂兩次,喂玉米一次就行,還節省飼料。
這都還沒開始呢,就要改行打漁了。
走很遠到一處山腳,這里水很深。
釣魚首先挑地,水太急肯定不行,一點水流都沒有的也難,微微有點水流的(氧含量高),水又深的(魚覺得安全),泥土營養好(有天然餌料),里邊魚就可能多。
要釣魚要下本,魚是靠料換的。
以前唐行之不懂挑地和打窩,釣魚全靠老天爺,后來高手教了他,慢慢就會了。
挑地之后先打窩。打窩就是丟吃的東西進去,讓這一片水域有“營養”,可以吸引魚過來,并且讓它們形成捕食的習慣。但又不能放東西太多,以免魚吃飽了,以及會浪費。
蚯蚓是王道餌料,味道重,河里的、海里的、飛禽、走獸,都可以用它做誘餌。以前沒味精的時候,很多大廚甚至會偷偷剁碎蚯蚓,加入餃子餡、肉餡里邊提鮮。
捉到的蚯蚓唐行之就帶來了1/3。
取一些剁了,裹上黃泥,不然它們味道散太快。
然后丟到了這處河流四周,做個小誘餌。
其實不放也行,放了求個保險。
接著剩下的也剁碎,裹上泥,放入了大竹簍里。
竹簍里再放塊石頭壓重量,蓋上蓋子,綁上繩子,沉下水。
這竹簍不是很大,假設它不漏水,滿水后大概是四五十斤。唐行之不借助工具,能比較輕松把它拖出水。
它的關鍵在于那個蓋子,直徑50厘米左右的蓋子,中間有一個直徑20厘米左右的洞。這種結構進去容易出來難,乃是最簡陋的“地籠”。
地籠里不放東西都行,只要隨便進去個什么,就會自己成“誘餌”。
唐行之之所以放蚯蚓,也是保險起見。
之前唐行之捉魚多,靠的是花時間,一整天都在做陷阱,哪怕陷阱很簡陋,總量也會多。現在他只有晚上這點時間來捉魚,不上工具不行了。
至于魚竿,做樣子而已,用來糊弄人的。
他那魚竿太小了,釣黃鱔還行,釣魚很難。
唐行之點上了自制的艾條來熏蚊子,慢慢的思考自己的優勢。
他學了很多養雞知識,在這個時代也可以試試,算是特別超前的東西。再加上可以捉蚯蚓做蛋白飼料,雞長得快,免疫力也會強。最重要的是蚯蚓基本沒成本,這真做得來。
坐著小睡了一會兒,幾根艾條燒完,被蚊子咬醒,天已經完全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