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良心工人,或者搶國外生意的,會很有前途,但這需要知識,需要讀書。”
“當農民呢?”
“未來的農民也是很高端的,也需要很多知識。比如一塊地蓋很多層,每層里用人造光代替太陽光,這樣一畝地可以當幾十畝用……當然這可能是幾十、上百年后的事了,我看一些報刊看到的。”哪怕這些話傳出去唐行之也不怕,科技不夠的時候,造價是不允許這些出現的,而且這些東西北歐一些農業強國已經搞得很厲害了。
“還能這樣?真厲害……那從商呢?”
“現在從商風險很大,過個幾年可能會很火,但仍然是被瞧不起的。再往后可能會賺錢吧,不過也不能只看錢,商人的本質是資本家,是剝削階級。我相信如果商人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那么終究是會被人民唾棄的。”
太公問了唐行之許多問題,唐行之都能一定程度的給與解釋。
讀書可以增長見識,增強一個人的邏輯。許多人上大學之后再回家,會發現和父母完全無法溝通了,這就是讀書學到的邏輯和家鄉老一套腐朽的邏輯產生了矛盾。
太公一個山村里的老人,清末民初時候出生的人,居然能夠和唐行之心平氣和的聊一天,他的眼界遠超唐行之接觸到的這個年代的其余任何人。
晚上在太公家住了一晚。
第二天。
唐爸帶著唐行之在附近轉了轉,兩人就動身回鄉了。
“怎么樣?讀書的事都搞定了吧?”唐行之問。
“搞定了,堂叔讓我去兼愛中學讀書,他在那里教書。”
?
兼愛中學?
怎么不是縣城中學?
對了,唐爸好像高考失敗了幾次,那估計他去兼愛中學也沒讀好。
想想唐爸好像不是他自吹的學霸啊,之前就高三畢業了,又去兼愛讀了兩三年,然后再去縣城兩三年?這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不懂的以為他搞臥底去了。
唐行之琢磨著,唐爸現在年紀還小,可以讓他多碰壁。讀書時候碰壁有利于成長,要是讀書時候一帆風順,出社會被人收拾得狠了,很容易一蹶不振的。像唐行之,之前自閉了好幾年,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對了,行之,我公說你是個很棒的小伙子。”
“哈哈哈哈,被表揚了,真開心。”
“接下來你打算干什么?”
“先賣酒,想辦法擴大生產,然后搞個再生資源回收的生意。”
“好厲害的名字,但那是干什么的?”
“收破爛的。”
“……也挺好的。”
“哈哈,是的,甚至是非常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