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爹發現了,唐行之心道。
干爹是一個善良的人,幫助了唐行之很多,甚至幫過他們老唐家許多人。
做壞人要聰明,做好人得比壞人更聰明。干爹家庭原本并不富裕,靠著勞動賺到了錢,還能幫到別人,一個是因為干爹實在是特別聰明的一個人,另一個是他情商特別高,很會搞好關系。
唐行之小時候,干爹在竹席廠上班,后來有一段不知道干什么,然后又在他們縣城搞客運。記憶里他一直在做各種生意,而且都是人們離不開的。
唐行之買小雞的時候,已經是3周大的脫溫雞了,這時候有兩個月大。
雞的品種不同,成長速度也不同。后世他們這2個月的雞,哪怕是散養的,都能有1斤半。唐行之認真喂雞,特別是夜里會讓雞吃一點東西,馬無夜草不肥,雞其實也一樣,他的三只雞都有2斤左右。而且不是胖的重,是塊頭大。
別人看不出他的雞與眾不同,干爹不一樣。干爹去唐爸家玩,看到寄放在那的雞,認出是從他家里拿的,但卻明顯比他家里的大一圈。實在太好奇,忍不住來小聲咨詢。
唐行之帶著他到了一旁,說:“你看隊里養的豬,公豬是要閹掉才能養,為什么?一來沒閹過的公豬肉味騷,不好吃,二來沒閹過的公豬精力太旺盛,吃的東西都給它用來活動了,也就長不快了。雞其實也一樣,關在籠子里會長得快很多,而且晚上記得要喂一點東西。”
這會兒的農家雞都是散養,品種長得慢,但肉和蛋都要更好吃。現在人吃的白切雞、叫花雞、炒雞蛋,味道是遠勝于2020的。
但品種長得慢就不符合市場經濟,在2020年雞市已是黃羽肉雞、白羽肉雞這種速生型的天下了。什么浦東雞、清遠麻雞、鹿苑雞、雙蓮雞,想吃都難。
很多農科大V都說營養沒差別,但這就和“七顆黃豆等于一個雞蛋”,信不過的。
只是那差別有沒有大到幾倍的利潤,就不好說了。
唐爸告訴干爹怎么養、怎么喂、怎么做籠子,覺得這么說不夠形象,讓他傍晚來找自己。
一整天都在打谷子,傍晚忙完了,唐行之帶著少年時期的干爹到家里,翻出了那雞籠的設計圖給他。
“你就照著做,有什么不懂就來問我。”
“這怎么好意思呢?”
“沒事,拿去。”
“放心,行之,我不會把圖紙給別人看的。”
唐行之笑了:“給別人看也沒關系,鄉親們都發財了才是好事。”
過了一會兒,干爹又回來了,送給他五個雞蛋。
現在的人,真的單純又樸實。
……
……
晚上唐行之在家里看報紙,沒有去打漁或者編東西。
人民日報算是官方喉舌,但里面刊登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比如今天會批評分田到戶這個想法,明天又會支持。寫的人不同,觀點就不同。
分田到戶的正確稱呼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么包干到戶,要么包產到戶,就是上交一部分給公家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就在今年,某個小山村有18個農民私下商議,決定分田到戶。他們詳細計劃有三條,第一,分田到戶,第二,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要糧,第三,如果帶頭的干部坐牢了,其余人把他孩子養大到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