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招向來奏效,契丹人敢分兵仗著他們的馬快馬多,周軍可不敢分兵,周軍有騎兵,但主力依舊是步兵,一分兵追很容易被契丹人利用機動優勢集中兵力打擊,包圍消滅。
最終也只能看著他們往北退回河北北部,趙匡胤當時就是尾隨其中一股契丹兵到達滄州。
到九月之后,河北的戰事也逐漸開始平復了,契丹全面退出河北,各地統計累計有三百多戶姓被劫走或殺害。
這一損失較之往大多了,因為今年契丹人出動的兵力更多,動作更大,而且這樣的動作背后隱約令人不安。
好在貝州的對峙最終契丹人沒有討好,否則損失會更大。
根據北方的線人提供的消息,這次南下進攻是遼國南京留守蕭思溫主持的,而且他似乎還有其它的動作。
趙匡胤和張永德立即將這一情報上報給朝廷。
......
史從云在京城舒坦日子不知不覺到了九月中旬,殿前司關于如何北伐的討論還在繼續。
從最先的后勤保障上,已經慢慢到了進兵的路線上。
河北的地圖就不同于南唐和南平、武平那樣還需人去刺探了,河北打仗數十年,那里的地圖不能說爛大街,至少樞密院里就有好幾份。
而且很多將領都去過河北,知道河北的部分或大多數地區。
河北打仗就與關中和南方大不相同了,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所謂的幾處關隘,比起劍門關,潼關之類的險要程度也根本沒法可比。
沒有險要的關卡,沒有大江大河的阻隔,這就是河北戰局的整體情況,一馬平川的地方,機動性就成了決勝的重要因素。
而影響大軍前進速度的要點又回到后勤上。
最終經過大家商議,史從云拍板,覺得如果要往北,最好是水陸并進,從滄州出發,順河道往北。
而在河北修過河道城墻的韓通提出自己的專業意見,應該走滄州北上,經過乾寧軍往北,在獨流口附近可以轉軍往西,逆流而上,就可以直接從水路到達益津關。
益津關當今就是大周與遼國邊境上一處重要關隘,從益津關往北打,就能借助水道的優勢,緩解后勤壓力,讓船隊直接開到前線。
史從云十分贊同韓通的看法,回家之后口述,令趙侍劍遣詞造句,寫成奏疏上交給官家。
而到八月下旬的時候,河北趙匡胤和張永德送來奏報,史從云也和魏仁浦大體看了一下,他加過平章事,有看奏疏的權力。
奏疏中詳細記載契丹人的戰術和習性,以及此時河北的態勢,周軍和契丹人交戰的過程和成敗,讓史從云如獲至寶,專門前求官家讓他抄錄一份回家研究。
奏疏中遼國南京留守蕭思溫這個名字讓他有些似曾相識,又一下想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