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到河北時,張永德還頗為高興,檢校太尉加通中書門下平章事確實是加官進爵,可趙匡胤卻很明白,這是明升暗降了......
不過他沒有多說,心里卻有些惆悵,他可能走錯路了。
趙匡胤自小外出打拼,是個很有雄心壯志的人,他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有不少拼命的地方,當初的高平,后來的淮南,他好幾次都是從生死邊緣過來的,差一點就沒命了。
可他也明白,努力和本事是一方面,跟對了人也很重要。
他當初選擇了北上,選擇了張永德......
慢慢又想起那天三弟跟他說的話,心里有些別樣的感覺,史從云曾主動邀請過他......
可現在想這些都沒用了。
遙望遠處孤雁,遼國今年攻勢也結束了,各州縣損失其實很小,契丹人也有不小的損失,特別是在貝州附近,雙方爆發了一場雙方總兵力八千人以上的大規模對戰。
周軍背靠貝州,所以契丹人沒有占到任何便宜,雙方對峙交戰七天多。
契丹人依舊是老辦法,企圖通過不斷的襲擾和不間斷進攻讓周軍疲憊,隨后發起總攻。
但周軍在張永德和趙匡胤指揮下,以兵車為營,外圍固守,中間的人輪流休息,用弓弩阻止契丹人靠近,讓他們沒法占到便宜。
如果正面硬打,契丹人其實很怕中原的軍隊,因為他們甲胄和兵器都沒有中原的好,硬碰硬要吃虧。
最終雙方對峙七天,各有損傷,雙方都戰死百余人之后契丹人主動撤走往北退,不敢再停留。
這是兩軍今年最大規模和最嚴峻的一場交鋒,對雙方都是巨大的考驗,如果當時周軍將士堅持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不夠堅定,在七天里讓契丹人找到機會,那河北的局勢可能完全就變了。
三千多人戰敗可不是件小事,足以改變河北的局勢。
對于契丹人來說也同樣艱難,他們也是輪換襲擾進攻,不間斷作戰七天,如果沒法擊破周軍,他們就不敢在貝州附近久留。
契丹年過十五的年輕人就要參軍,草原上的脆弱生態環境和惡劣氣候注定了養活不了更多的人,對于一些窮苦人家而言要么搶掠,要么在草原的冬天里餓死凍死,沒有更多選擇。
最終,他們依舊無法攻陷周軍的防線,這樣的失敗已經注定有不少人要接受悲慘的命運了。
之后,探明他們主力位置,周邊州縣的援軍都在不斷趕來,契丹人很有經驗,再不走就要完了。
周軍是有巨大兵力和裝備優勢的,只是一開始要分散防守各個城市,又處在戰爭迷霧之中,不知道契丹人南下主力在哪,會在遼闊的河北大地上進攻哪里,所以不敢妄動。
如今契丹人主動進攻,又無法及時取勝,主力位置就暴露了,周邊城鎮守軍就能望風而動,向著契丹人主力所在方向集結。
而一旦周軍集結完畢,形成大兵團,契丹人就有麻煩了,他們有豐富的和中原王朝作戰經驗,一擊不成就要立即撤離。
所以開始規定集結地域和時間,分兵往北撤,以防止被周軍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