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說完了,史從云隨即說出作戰設想。
“不能在幽州打,我們就在幽州南面打。
慕容延釗和向訓兩路軍不必以攻城略地為只要目的,你們的目的是誘使遼軍南下,如果遇到遼軍主力,保存實力經益津關南下。
到時如果遼國大軍想要往南收復失地,只有兩條路可走,益津關或淤口關,益津關道路寬闊,他們更可能走那里,不過淤口關那邊也不能松懈。
一旦遼軍主力到達益津關,王審琦和董遵誨,你們必須全力守住。”
“諾!”兩人拱手。
“待遼軍匯聚在益津關下,攻城受挫,我親率大軍從瓦橋關北上,老爹那邊從文安縣北上,司超、王環從獨流口西進,一同在益津關下夾擊遼軍。
趙匡胤率精騎走淤口關往北,突襲固鎮截斷遼軍退路。
同理如果敵軍走淤口關,我們就合兵淤口關。”
“諾!”眾人齊聲答應。
“如果戰事順利,打掉遼國大軍,我們乘勝北上,向北進軍。
如果戰斗不利,則全軍退守三關,保住已經打下的關南之地。”史從云嚴肅道:
“當然,還有最后一種情況,如果遼軍非常聰明,根本不南下,就等著我們去打幽州,那么我們也不進軍,就看誰更有耐心!”
這就是他的戰略部署,和杜聿明的戰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部署上稍微復雜,直白的說就是讓出一個必經之路上的堅城來給敵人打。
為了打開通道,攻下有大量守軍的堅城,遼軍必須把各處分散的游騎和兵力集中在益津關方向。
這樣遼軍的優勢就完全消失了,他們的主力位置也暴露無遺。
到時史從云就出動后方早已嚴陣以待的各個軍團,北上迎擊遼軍,與他們行決戰!
若說正面決戰,周軍是從來不懼契丹人的,這樣主動權在他們手中,打仗也從契丹人擅長的分兵游擊變成了周軍所擅長的大軍團決戰!
當然,最壞的情況是遼國也有高明人物,也打起和他一樣的主意。
想讓他們去打幽州,等大軍屯兵城下攻擊堅城頓挫時出動幽州北面的機動兵團行決戰,那就會陷入一種雙方都不敢出動大兵團的尷尬局面。
到時就只能比耐心,比誰耗得起了,就變成國力比拼了,那是最壞的情況。
因為現在的大周三分天下有其一還沒做到,人口和國力肯定是耗不過遼國的。
正當史從云在北面大規模調動部署大軍,處心積慮一點點計算,廢寢忘食的時候。
周軍十幾天內接連奪取寧州、莫州、瀛州、文安縣、平舒縣、乾寧軍、獨流口,破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三關的消息已經往南往北快速傳開。
一時間南方周國沸騰,北方幽州震恐,各路官道上飛馳快馬奔向四面八方,帶去這個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天大消息,天下震動,一場更大風暴正在醞釀........
.......
(章節評論中附上河北局勢圖和史從云進軍圖,方便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