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這個東西始創于漢武帝,專門用于紀年,同時又和政治有非常強的聯系,通過年號便可看出朝廷或者皇帝對待天下政治的態度。
更改年號這種事情在漢朝是十分常見的行為,每個漢朝皇帝都有十幾個年號,還有唐朝的唐玄宗,他一個人就用了十四個年號,武則天也用了十三個年號。
在漢朝,年號一般四到六年換一次,有點像是現代的五年發展計劃差不多,每完成一個階段的計劃,或者每逢重大事件,皇帝都可以更改年號,并非像明清時期,皇帝就一個年號用一輩子,到最后甚至年號成了皇帝的代稱,比如永樂皇帝,崇禎皇帝這種。
漢部落目前的情況同樣屬于這種,漢部落的對外開拓已經陷入了瓶頸,暫時已經沒有余力向外拓展了,還不如趁著這個時間和機會好好鞏固一下內部。
眾人見羅沖突然提出要更改年號,紛紛露出不解的目光,之前的年號建元也才用了四年的時間,現在也用的好好的,為什么要突然更改呢?
羅沖也沒指望他們能自己理解那句話的意思,于是就主動解釋了起來。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積貯糧食和物資,是國家的命脈,也是百姓生存的命脈,更是一個首領和他臣民的使命。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一個部落的物資儲備不夠九年之用,那就是不夠富足,不夠六年之用,那就會告急,不夠三年之用,那這個部落基本上也快完蛋了,稍微遇到點大事,比如遭逢戰爭,或者大災,部落拿不出積蓄,就會立刻陷入財政危機和糧食危機。”
羅沖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你們在未加入漢部落以前的小部落時代,各個部落就有儲存食物和皮毛的傳統,有的是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有的則是單純為了熬過寒冷的冬天,這點我相信大家都有經歷,也有體會。
現在漢部落大了,這個傳統依然不能丟下,反而應該將它發揚光大,做的更具規模。”
“咱們剛才也已經討論過了,部落的發展現在陷入了瓶頸期,我們無力繼續向外開拓,但是可以鞏固自身嘛。
我打算從明年開始,提出新的發展計劃,主題就兩個字——積貯。
最主要的就是糧食,然后是棉花和布匹,咱們首先要保證百姓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不過限于咱們目前的儲存技術有限,我設置的初期目標,是在未來的五到六年內,存夠可以供應全部落百姓五年食用的糧食和衣物。”
存糧,是每個國家的戰略級任務,就拿羅沖的前世來說,國家的戰略糧食儲備系統,那是為了應對遭遇核戰爭的情況而準備的,在全國百姓不種一顆糧食情況下,也能滿足十幾億人口八年的食物需求。
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命脈。
漢部落現在沒有那么高科技的數控自動化糧倉,但是水稻、小麥、小米、黃米、高粱這類帶殼的谷物,保存良好的情況下,是可以存儲五年時間的。
玉米的儲存時間相對要短一點,現代的自動化糧倉里,玉米可以儲存三年,漢部落能夠儲存兩年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玉米也不用儲存那么長時間,甚至羅沖壓根就不想存玉米,如果玉米太多的話,人吃不完可以當作飼料喂豬啊,畢竟三斤玉米長一斤豬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