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得了種植技術和種子后,叉部落第一時間決定開始種植水稻,別的部落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每個部落都有叉部落那么合適的地理環境,于是為了種植農作物,他們開始在自己的部落周圍尋找這種地方,甚至不惜為此搬家。
農作物種植這種獲取食物的方法,只要是個有腦子的都能看出它的潛力,那就是穩定,這是狩獵和采集無法比擬的優勢,捕魚勉強算是穩定,比狩獵稍微容易些,危險性也小一些。
而在各個部落能當上首領的人,自然也不是笨蛋,就算首領不懂,長老或者巫那些年長的人也能看出種植的價值,所以,種植農作物,勢在必行,不管有多大的困難。
當然了,那些因此而搬家的部落也沒搬多遠,還在原駐地的半天路程之內,那些地方都是他們熟悉的區域,搬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也不放心。
接下來的日子里,有的部落在搬家,有的已經開始了耕田,還有的在挖掘水渠,因為他們的種植面積遠遠低于漢部落,所以也沒必要像漢部落那樣直接挖一條河出來,有個很小的水溝足以用來灌溉。
但是還有一些部落,他們已經開始在到處搜刮漢部落要的那些東西,獸皮,特殊的植物,活的動物,奇奇怪怪的石頭,可以療傷的藥草,他們準備用這些東西,拿到下個月初的集市上跟漢部落換取需要的物資。
而羅沖在漢部落也沒閑著,他在打造那些可以出售的商品,并在商品上面全都加上屬于漢部落的烙印。
銅制的烙鐵,先用木板刻出漢字,然后按壓在耐火粘土的泥塊上,做成反字的烙頭,這樣把烙鐵燒紅之后,再烙出來的烙印就是一個正的字。
這種文字烙鐵可以在所有的木制品上留下漢字,比如漢部落即將出售的木制水桶,上面就烙印著‘大漢制造,盛水專用桶’或者‘盛鹽專用桶’的字樣。
其他的商品更是喪心病狂,由于漢部落已經制作出來一批腳踏紡紗機,也就有了人工動力的飛輪技術,所以木工組在羅沖的引導下,很快就用這種技術制作出來一樣新的設備,腳踏動力的陶輪。
就是一個陶器拉胚機,轉輪有凳子那么高,下面是小飛輪和傳動曲軸,最下面有個踏板,人坐在凳子上干活兒,腳下踩著拉胚機,上面就可以開始拉泥胚了,漢部落的制陶工藝終于從用手捏泥巴中解放出來。
拉胚機的發明,讓漢部落的陶器制作不僅更加快速,也更加美觀,比如以前用手捏一個碗出來,雖然工人很仔細,但是也不見得做出來的就是圓形,可是現在有了陶輪,有了拉胚機,做出來的碗要多圓就有多圓。
當然,做拉胚機不是最終目的,羅沖的目的是要在陶器上印字。
陶器印字,也就是上色,這個技術其實就和瓷器的制作沒什么區別了,材料漢部落也不缺,這玩意兒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晾的半干的泥胚外面掛一層釉漿。
白色的瓷釉直接用高嶺土和水混合,調制成略微粘稠的釉料,把釉料放在桶里,再拿半干的泥胚往釉料里打個滾,出來的就是白色的瓷器了,再次晾干之后入窯燒制,成品就是純白色的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