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長16.6米的正方形院子,除了五間正房以外,其他的地方都已經被改成了臨時的造紙作坊。
一個煮料的灶臺和大鍋,一個腳踏的陶臼,那個本來是用來給稻谷脫殼的,現在被拿來捶搗漿料,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很大的草棚子,下面的木架上放置了一個木頭做的大水槽,是用來盛放漿料抄紙用的,旁邊還有專門用來放置紙張的桌案。
院子里的人正在熬煮樹皮和麻團,麻稈,其實麻桿這東西也是可以用來造紙的,苧麻這種植物的雖然用的主要部位是莖皮,其實里面的莖稈也可以用來造紙,并不會產生浪費。
這東西要熬制很長時間,最少也要連續煮上一兩天,時間還有的等,羅沖就開始讓人準備抄紙的薄草席,先把劍草的草葉用刀具劈開,切成又窄又薄的細條,然后泡水,在放在鍋里煮上一小時,使其變軟,變得更加柔韌,然后撈出來晾干就能用來編制席子了。
這個工作也是個細活兒,又要等上兩天,羅沖實在是閑不住,又找人在院子里用磚砌了一條用來培紙的巷道。
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個用來把紙烘干的設備,造紙大部分都是濕法造紙,也就是把植物纖維和水混合一起變成紙漿,然后從水里抄出紙張,但是這樣的紙很濕,是不能用的,所以還需要做干燥處理。
濕紙干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每張紙貼在一塊平整的大木板上,然后放在向陽的曬場上自然晾干,但是這個方法用的時間太長,占的場地太大,而且受天氣影響,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萬一要是突然刮風下雨了呢,那曬的紙不全完蛋了么,所以羅沖選擇了另一種,烘干。
把磚塊側立起來砌墻,這樣就能把墻砌的很薄,當然了,這樣很容易倒,不過沒關系,可以在背面砌垛子啊,這樣就能多一些支撐點,墻面就能站穩了。
就這樣砌出來一堵五六厘米厚的矮墻,然后在它的背面平行的位置,相隔四十厘米的距離,再砌一堵同樣的薄墻,使兩面墻組成一個平行的巷道,最后把朝外的一面用石膏和高嶺土混合,抹平磚縫和所有不平整的地方,再用火燒硬,巷道就算完成了。
使用的時候,只要在巷道中間點上木柴,就能把兩面墻加熱,然后把經過脫水后的紙張貼在平整的墻面上,利用墻面的熱量把紙烘干,這個速度是很快的,基本只要貼上幾秒鐘就能完全干燥。
工作的時候一個人可以貼兩張紙,把墻面分出左右兩個貼紙位,先把第一張貼左邊,然后再貼右邊的第二張,等第二張貼好的時候,第一張也已經干了,然后把左邊的揭下來繼續貼,左右輪流交替,工作效率非常高。
而且這種烘培的方法,省時省力,還省了大量的木板,又省了大面積的曬場,還不受天氣因素的限制,生產效率高,產量也很可觀,這也是羅沖為什么要弄這個巷道的原因。
一邊煮料,一邊編抄紙的席子,另一邊還要砌墻,抹平,燒硬,三項工作同時進行,終于在兩天后有了成果。
席子是最先編出來的,一共編制了四張,每張長九十厘米,寬六十厘米,這是按照2開紙的尺寸放大了一個毛邊,等紙張做好之后,就可以用裁紙刀切掉毛邊,裁成2開紙的規格,尺寸相同,用起來也方便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