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大約下午三點多的時候,就在河邊的船塢里,漢部落的第一艘內河帆船下水了。
把所有的撐桿什么的都卸了下來,大船斜斜的躺在岸邊的灘涂上,周圍的河面上飄著幾艘小船,很多人在河面上接應。
羅沖安排的下水方式是船頭朝著河,這樣做主要是防止可能會發生的側翻。
船艉有一大群人在后面推,河里還有肉肉和灰山用繩子拖曳,兩頭大象這些年長了不少,個頭已經達到了三米高,別說是站在河邊的淺水里走一走,就是直接游到對岸也沒什么問題。
別看它們倆的體重比較大,其實全都是厚厚的脂肪,這么大的游泳圈,能為它們增加不少浮力。
羅沖就站在了河面的一艘小船上,負責指揮兩頭大象的行動,岸上的人也會跟著配合。
眾人齊心協力在一番努力之后,終于把木船緩緩的拖入水中。
解開兩頭大象身上的繩索,羅沖第一個跳上了新船,不得不說,六米寬的大船就是比小船穩當,整個人跳上去船都沒怎么晃動。
上去的當然不止他一人,還有一大票的船工,都是經常劃船的老手,現在的船體上并沒有安裝桅桿和帆具,所以動力方面還只能靠搖櫓,其實就是大一號的船槳,
船舷上裝有櫓架,然后把船槳架在上面,這樣操船的人就不用兩手持槳劃水,只需單手,或者兩手握住槳柄的尾部,就能上下前后的滑動船槳劃水了。
這對于經常用木槳劃船的人來說并不是很難學,而且漢部落新造的小船上,也有很多已經改裝了櫓架和搖櫓,這樣以前需要好幾個人才能操縱的小船,現在只需一個人就能推動船只前進了,為船運行業節約了不少的人力。
畢竟現在多雇傭一個人,就需要多掏一個人的工資,有的自己租船做生意的人,也可以自己來劃船了,雖然辛苦了點,但是少花一份工錢,自己就能多賺一份工錢,很多人都對這個小小的改進贊不絕口,其實這只是杠桿原理的另一種應用罷了。
尤其是漢陽郡與汝陽郡之間的這段水路,航運事業十分發達,這幾個月下來,來往在這段流域的船只每天都能達到上百次。
而那些租船的人,有的人是自己租船運貨用,還有的則是租船搞運輸,有的小販的貨物不多,沒必要自己租一條船,他們就可以找這種專門搞運輸的船只,然后把貨物放上去,船家則是等到貨物裝滿了一船才會出發。
其實就和拼車差不多,只不過這是拼船,不過還是會比那些包船的慢一些,畢竟船家想要賺錢,就只能多接一些貨物才行。
由漢陽郡控制的船只租賃業務,也發展成了類似民國時期黃包車行那樣的經營模式,車是車行的財產,車夫要向車行繳納租金,車夫自己拉車賺來的錢除去上繳的租金,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而漢陽城這里,全都是船夫。
......
新下水的這艘大船直接上了一百人,每人都有一百多斤,這就已經一萬多斤了,是小船根本沒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