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一千個留學生來是不可能的,牛尾心中暗暗搖頭,倒不是供不供得起的問題,而是沒必要弄那么多,再說兩個部落的距離也太遠了,弄這么多人,路上需要多少糧草補給,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按說鑫部落也不是給不起這些牛馬,因為根本不需要他們自己來出,鑫部落只需從竹島運一批白鹽到草原去,就能換來大量的牛馬,而白鹽對于靠海的鑫部落來說,那簡直取之不盡,只是需要時間曬罷了。
羅沖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至于為什么開出這樣的條件,主要是因為漢部落現在一心撲在發展部落上,對于草原貿易有些分身乏術,這也是為什么他今年沒讓游伏再去的原因。
倒不是因為沒人,而是因為沒貨,草原貿易中最緊俏的幾樣商品,就是白鹽,鐵鍋,布匹這三種。
然而漢部落只有一個鹽礦,可是這兩年新收納的人口太多了,今年又新設了那么多的郡縣,一座鹽礦就要供養近十萬人每天的食鹽。
也不是鹽礦儲量不夠,而是生產力有限,畢竟鹽礦是不能直接開采出來就能吃的,還要經過溶解過濾重新蒸發結晶等多道工序,所以產量有限,現在內供倒是沒問題,但是卻沒多少多余的存貨用來對外貿易。
還有鐵的需求,從前還相對充裕的產量,隨著人口的增多,鐵鍋、農具、武器、車船,工具的內部需求大量增加,漢部落目前已經沒有余力向外出口鐵器了,只能先滿足內部需求,想要擴大鋼鐵產量,只能等到新鋼郡建起來,到時候弄個鋼鐵廠才行。
至于布匹,也是一樣的道理,隨著人口的增加,百姓對于穿衣穿鞋的需求劇增,再加上現在又出來個船帆需要消耗大量的布匹,因此對外供應只能暫停了。
當然,只靠節省是不夠的,還必須開源才行,羅沖這次回去除了要督促書籍印刷,學校開學,最重要的就是想辦法擴大各種物資的產能了。
也就是因為這種種原因,羅沖才想到換一個方式,讓鑫部落來給草原提供白鹽,換取大量的牛馬后再送到漢部落,除了學費方面,其他的商品也都用牛馬來支付,以此來獲得源源不斷的牲畜,為漢部落的發展持續輸血。
至于擔心以后鑫部落做大,對草原的影響加大,最后干擾到漢部落,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羅沖的計劃成功,那么鑫部落和游牧民族都得不到好處,他們只能為漢部落持續輸血而已,而且用不了多久,羅沖就能控制整個鑫部落,到時候怎么辦還不是羅沖說了算。
首先,鑫部落想要獲得漢部落的技術和物資援助,就只能用牛馬交換,所以他們就要把更多的人力用在曬鹽和貨物運輸上,而技術傳到鑫部落又不可能馬上就能應用起來,這也是需要一個吸收時間的。
而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他們為了獲得鑫部落的金屬支持和白鹽援助,就只能把辛苦養殖的牛馬賣給鑫部落,其實也就是變相的賣給漢部落,而游牧部落最大的資本就在于他們擁有很多的牛馬,這樣一來,大量的牛馬輸送到了漢部落,他們自己的實力也就被削弱了。
“漢首領,這個我們還是先送一百人過來吧,太多的話,因為路遠,也挺不方便的。不過漢首領為什么只收16歲以下的年輕人?”牛尾在翻譯的幫忙下對羅沖問道。
“為什么只要16歲以下的小孩,我會告訴你因為這些孩子都懵懂無知,比較單純,容易被洗腦嗎?”
這是羅沖的心里想法,只不過他沒有說出來,到時候這些年輕的孩子學習了漢部落的文化,再跟他們出生的鑫部落一比,到時候心向著哪邊就真不一定了。
“因為年輕人學的比較快,而且學完了有更長的時間可以為鑫部落做貢獻,你如果弄一群老翁過來,學的慢不說,到時候回去半路上就老死了,你們花那么多的學費,豈不是很吃虧。”羅沖信口胡謅的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