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你只有驢,沒有別的動力可選,但你總不能不走吧,所以還不如把東風重卡換成一輛兩輪的木頭板車,雖然載重量一個天一個地,但是驢車總算是能跑起來了,這就比你在原地干著急強。
漢部落現在面對的也是這個情況,漢陽城的紡織工坊,幾十架織機已經不能滿足數萬人對布匹的需求了,更別說還有帆船這樣‘吃布’大戶存在。
這個時候該怎么辦?擴大工坊規模?機械倒是容易,讓木器工坊的木匠們制造就完了,但是工人去哪里招?
男人都是重要勞動力,除了種地生產糧食之外,還要參與很多建設,再說招一堆男人來織布也不像話。
可現在女人們也很忙啊,女人們有面積不輸于男人的輔田要種,種桑,種麻,蔬菜,大豆,漆草等經濟作物,誰有空到你的工坊去打工,還嫌自己不夠累還是咋滴。
再說還要生孩子呢,畢竟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事情,關系到整個部落的人口繁衍問題,從生理角度來說,女人確實是弱勢群體。
沒有瞧不起女人的意思,純粹是客觀的生理角度分析,挺著個大肚子,一邊要看著兩三歲的孩子,還要等著肚子里的‘老二’或者‘老三’降生,多不容易啊,你還有臉讓她們進工廠?
可不擴建工坊的情況下,怎么才能提高生產力呢,而且在提高部落生產力的同時,還要為官府創造財政收入。
羅沖的辦法是,直接讓木器工坊打造一批紡紗機和織布機出來,但是漢部落不再組織相應的紡織工坊,而是向百姓們直接出售這些木制器械。
現在最關鍵的是,百姓們不是不想要自己的織布機,而是沒有渠道獲得,之前是沒地方買,官府的工坊又不會賣,想找人自己做,但是民間又沒有會制作織布機的工匠。
這就是羅沖說的漢部落現狀,工匠在民間十分稀缺,老百姓想找個木匠給自己打造點東西都費勁,而漢部落的官府又不出售成品,這就導致了,在很多東西上,其實一直是存在市場空白的,然而現在市場卻已經表現出了很強的購買欲。
羅沖十分肯定,只要把這些機器賣到新建的那些郡縣去,一定會受到熱烈的歡迎和搶購。
你別看車和船沒多少人買,但是織布機這玩意兒,每家每戶人手一臺也不嫌多。
而且羅沖還是一個從現代穿越過來的人,憑借他的見識和經歷,完全可以把這個織布機打造成‘結婚四大件’一樣的存在,操控輿論在漢部落產生一種新人成婚必買織布機的概念,用來促銷織布機,就像我國七十年代流行結婚的時候買自行車和錄音機一樣的概念。
另外還有鐵器方面,雖然這個需要嚴格管制,但管制不代表不能賣啊,羅沖有個不成熟的想法。
民間可以由通過官府考級的鐵匠,授予幾級的鐵匠證書,然后這些鐵匠可以憑借資格證書去官府申辦私人鐵匠鋪,獲得營業執照后,他就可以從官方購買煉好的鐵錠,再回來用鐵錠給百姓加工器具。
這樣做的目的,首先就是嚴格的把控,私人鐵匠鋪只有購買鐵料進行再加工的權利,但是沒有自己煉鐵的權利,而且一個什么級別的鐵匠鋪,每年能夠購買多少鐵錠,那也是可以限量限額來控制的。
比如說這個城里有多少人口,每年的農具損耗和新添人口是多少,就可以憑借這些數據來限定這個鐵匠鋪每年的鐵錠限購標準。
當然,這個還只是個初步的想法,還沒有辦法具體的落實,因為考級怎么考,一共有多少級,怎么劃級,每個級別的鐵匠每年能夠分到多少的鐵錠配額,這都是要經過仔細研究的。
另一方面就是原有的紡織工坊和冶金工坊轉型的問題了,一旦織布機和鐵匠鋪在民間普及,這兩個工坊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不轉型門都沒有。
==============剩下的明天上午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