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深挖工匠的潛在價值,怎么讓工匠為部落創造收益,羅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這主要基于漢部落目前一個很尷尬的情況,那就是所有的工匠都被籠絡在官府控制的國有工坊里,民間基本上沒什么可以被稱作‘匠人’的工匠,頂多就是會干一點簡單活計的幫工,甚至連學徒工都算不上。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奇葩的情況出現了,因為歷史的封建帝王時期,基本上都是小農經濟體系。
什么是小農經濟體系呢,簡單來說,就是自給自足,老百姓完全不需要消費。
穿衣,自己家里有織布機,自己家再種些桑麻,買布?根本不存在的。
而且那個時候自己制作的麻布,他們連紡紗機都沒有,織布用的麻線都是用手搓出來的,這個手工把麻纖維搓成麻線的步驟被叫作‘成績’,后世的成績一詞也是由此而來。
吃飯,自己種的有糧食,吃肉,養的有牲畜,就算沒有,養幾只雞,弄幾個雞蛋吃還是不難的,根本不需要花錢去買吃食,除了鹽。
解決了吃穿的問題,燒柴可以自己去砍,需要用到錢的地方,可能就是買鹽和買鐵了,畢竟農具什么的不能缺。
其他的,真的沒有什么需要花錢的地方。
但是漢部落就不同了。
漢部落是一個由公有制轉變成私有制的社會體系,而且才剛轉了沒多長時間,因此就不可避免的顯露出一些問題。
比如當初還是公有制的時候,漢部落搞了集體飼養基地,牲畜全歸部落公有,百姓自己是沒有牲畜的,然后還建立了一個紡織工坊,和一個冶金工坊,這兩個單位仍然是公有制體系下的產物。
在當時的角度來看,成立這些工坊,能最大程度集中資源,集中力量來搞生產,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效率高,還能節省原料浪費。
就拿冶金來說,你讓每家每戶搞一個小高爐,還不如集中力量多建幾個大高爐來的實惠,最起碼你可以把所有的木炭集中起來使用吧,那能節省多少熱量的消耗,再說你平頭百姓,也沒有采礦碎礦的能力,配料就更不可能了,本來資源就稀缺,還會給你分散開浪費?
從這個角度說,哪怕是現在私有制改革之后,工坊的生產模式也是‘先進’的象征。
紡織業亦然,你自己洗羊毛,紡羊毛線,再自己織成毛布,光是中間就要浪費多少時間,而且每個人的手藝不一樣,產品質量也無法保證。
但是工坊模式下經營,就可以用流水線作業來生產,不僅大大的壓縮了幾個步驟之間的轉換時間,而且每個工人每天只做一種工作,反而更加熟練,這樣一來質量也能得到保證,效率還更高更快,跟私人作坊完全沒有可比性。
但是現在不同了,雖然私有制已經開始了,但也只是開始給工坊的工人發工資而已,從義務打工變成了為了賺錢而打工,但是工坊實際上的所有權還在公家手里,并沒有因為私有改革,就把工坊里所有的生產設備分給百姓,那太扯淡了。
可現在情況不同,漢部落需要向小農經濟發展,實現百姓的自給自足,不要以為從集體工廠轉型到私人作坊就是社會的退步,那也是扯淡。
看問題要根據時代的背景來分析,太過超前的生產模式,面對相當落后的時代背景,反而更容易出現問題。
就像你有一輛東風重卡,但是沒有原裝的發動機,現在你只有一頭驢作為動力,就算你強行把驢拴在重卡上,玩了命的抽鞭子,累死它也拉不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