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沖繼續著他的縣城巡視之旅,畢竟這是自己的領土,發展的怎么樣是有必要看一看的。
下一站的目標是丹山縣,當羅沖抵達這里的時候,對這里建設的進度還是很滿意的。
托孤嶺南面的山坡下就是一塊小平原,往東27公里左右就是汝水河,再往南就是大片的森林,丹山縣的位置就坐落在曾經和火部落交戰的那個戰場。
負責丹山縣建設工作的,是胡滿倉和柴多多這兩個家伙,還有從漢陽城調過去的文職小吏,這里的總負責人是胡、柴兩人,確切的說,這里是一個團隊,因為羅沖目前實在抽不出更合適的人選來當主官了。
羅沖當初讓這兩個軍人過來主持建設工作,主要考慮的是,丹山縣這里需要開鑿一條人工河,工程量比較大,只靠當地的百姓來干進度就太慢了,所以羅沖往這里調集了500個奴隸,但是有奴隸就必須有軍隊來看守,監督他們干活兒,所以他就直接讓這兩個軍人來了,專門負責看守奴隸,順便主持建設工作。
丹山縣的縣城是一個長方形的城池,寬五百米,長八百米,周圍沒有護城河,所以城墻比較高,足有十米高的基座,四門和四角還有門樓和望樓,加上這些建筑,最高處都有十五米高了。
更關鍵的是,這個城和漢部落大多數的城都不一樣,這是一座土包磚結構的城池,和漢陽城的城墻是一樣的,其他的縣城大多都是純夯土結構建造的。
造成這個德行,可能也是因為負責人是兩個軍事主官的原因,干什么都不忘了從打仗的角度去想。
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里需要挖掘人工河,所以挖出了大量的泥土,這些泥土只用來建城又用不完,也不能隨地亂堆,畢竟人工河兩岸以后都是農田,你往田地里堆那么多大土堆算怎么回事,那還怎么種糧食。
所以他們干脆把這些土都燒成了磚,用來建造城墻和里面的民居,因此丹山縣這里別的不行,但是城墻和住宅卻早就建好了,倒是農田至今沒有開墾多少,糧食來源還要靠羅沖用稅糧給他們補給,但是這里的養殖業發展的不錯,百姓們并不缺肉食。
新建設的這些縣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要比漢陽城大,當初漢陽城設計建造的時候,因為人口和其他的種種原因,所以建的有點小了,400米長寬的城池,連現代的一個小學大都沒有,后面發展起來也實在是憋屈。
丹山縣這里和別的城池另外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是,這里的民宅統一使用了紅磚來建造,這在漢部落還是獨一份。
丹山縣遠離河流,缺乏水資源,日常飲水和建設都可以在當地直接打井取水,這個倒是不難,而且漢部落也已經有經驗了,但是想要大面積的灌溉農田,沒有河流和水渠是不行的,丹山縣的人工河也正是為了灌溉農田而定下的水利工程項目。
同樣的原因,沒有水來給磚窯冷卻降溫,就沒辦法制作青磚,水井倒是有,但是靠人力一桶一桶的挑到窯頂,效率實在是太低了,所以當初為了解決泥土無處堆積,胡柴二人提議建磚窯,但是缺乏水資源的時候,羅沖就直接讓他們建了個隧道式的紅磚磚窯,無需用水,直接風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