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風波還在三個郡內持續發酵,那些知道了馬上就要上學的孩子也開始興奮起來,三三兩兩的湊到一起,主要的行為表現有以下幾種:
被父母抓著去洗澡,被父母抓住量尺寸做新衣,逃離父母的魔爪出去玩,三五成群的跑到學校的大樓‘參觀’......
當然也有比較正經的,比如父母在工坊或者官署工作,更加了解學習的重要性,等學到了知識將來就能拿到好的工作,或者為官為吏,或者成為本領高超的工匠,就算是回去種地或者養殖,也能比別人做的更好,總而言之就一個思想,上了學,學到了首領傳授的那些本領,將來不管干什么,都要比那些沒上過學的人,有更多的機會能夠立功得爵。
爵位是什么,爵位就是漢部落的地位,意味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資產,更多的特權,更優越的生活。
這些家庭的孩子被寄予厚望,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因為當初跟首領學了認字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和身份,所以更加重視這個機會。
但是那些不太明白什么是上學的農民,也不是啥都不懂的傻蛋,上學具體教啥他們不知道,但肯定是要教漢字的,現在漢部落有這樣一種現象,會寫字的人都能得到首領的重用,占據了大量的官吏體系,所以他們的孩子能夠學會寫字的話,那么自己家里說不好也能出個穿官服戴梁冠的人出來。
當然他們這么想也沒錯,畢竟漢部落的正式教育才剛剛開始嘛,第一批教育出來的成果肯定是十分搶手的,不管社會的各行各業,有文化的人加入都能做的更好,這個思想肯定沒錯。
因此在家長們的督促下,很多孩子也開始對上學這個事情認真起來,另外更加吸引他們的一點,那就是在漢部落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學校里教的都是首領傳授的知識和本領。
而漢部落的首領是什么人,那是已經被百姓神話了的人物,更是眾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人物,就是那個年齡和他們差不多大的男孩,在十歲出頭的年紀就帶領部落一天天發展壯大,一直走到了今天,和他們當中最大的相比,也就是大了一兩歲而已。
這完全是個人崇拜,也是羅沖在百姓中的影響力十分深刻的體現,簡稱為人格魅力,是他們崇拜的精神領袖。
如今他們被選入學校,在和首領差不多大的年紀,開始學習首領親自傳授的知識,也就是說他們離著偶像又近了一步,這如何不讓人興奮。
而在羅沖這里,他也在一個大教室里跟那些老師開著會,研究一下人員分配,哪些需要留在漢陽城校區,那些需要遷到瀏陽郡校區,還有接下來怎么分班的問題。
“我現在說,你們都記一下,咱們教學的目的,那就是為部落培養出更多的可用之才,那怎么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率的做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呢。
大家都知道,我這次招生并不是專收一個年齡的,而是從七歲到十二歲的都收了上來,這些年齡偏小的,你們可以按照常規模式慢慢教,但是那些即將成年的,他們馬上就要投入社會了,我們不能把那么多的成年人留在學校里,這會影響到咱們部落的運轉。
所以分班這個事情,你們就要按照年齡來劃分。
我先說年齡小的,從七歲開始到十歲的,七至八歲編為一批,到時候按照總人數平均分,一個班六十人,男生女生都要平均分開,要做到每個班的男女比例都差不多,九至十歲的也編為一批,方法同樣。
這兩批學生,都要從最基礎的開始教,按照咱們的教學大綱來教,不用著急,但是要教好,我希望幾年以后這些孩子都能成為人才。
剩余的就是那些偏大的,十歲,十一,十二,這三個年齡的分別組成班級,相同年齡的分為一批,因為這些都是馬上就要進入社會工作的,所以要進行區別教育,快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