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在營地里響起,幾十個從漢部落過來的工匠正在臨時搭建的工坊中忙碌著,周圍還有不少營地中自發來學技術的學徒,當然了,學徒現在根本就摸不著錘子,他們現在的任務只有加炭,拉風箱。
一個個的雖然穿著單薄,但卻熱的滿身大汗。
打鐵是門技術活,但也不是特別的難,這東西說白了其實和捏泥巴有點類似,都是給材料塑形的工作,只不過一個是用手,一個是用錘子。
少年學徒們看著那些從船上卸下來的鋼錠,在大師父們的手中變成各種精巧的器具,眼神里充滿了深深的艷羨。
菜刀,農具,工具,這是營地里目前最缺的東西,不過好在工坊開工之后,這些物資的緊缺就得到了緩解。
營地狩獵隊的男人們現在已經全都裝備上了新造的長柄斧頭和柴刀,趁著現在天還沒下雪,他們要趕快去多砍一些木柴回來,原本營地里儲備的柴草是差不多夠用的,但是現在又來了那么多人,而且鐵匠和木匠們制作東西也需要用到木材和木炭,他們不得已只好再次去山上伐木。
營地里其余的半大孩子和一些男人,只要不參與狩獵伐木和巡邏的,差不多也都被組織起來去學技術了。
農具已經在緊張的生產了,但是有農具沒人會用也是個大問題,開春就要準時開始春耕,到時農具肯定能夠準備出來,但是使用農具的人也要提前學習起來才行。
有從漢部落司農寺過來的官吏專門指導,百姓們也知道這是漢部落重要的謀生技能,因此學習的都很認真,畢竟他們可是親眼見過,也吃過自己種出來的玉米的。
這種只要肯賣力,就一定有飯吃的感覺,是他們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更何況種地雖然辛苦,但是卻很安全,遠比出去采集狩獵的難度要小。
不過受限于臨時營地的條件,現在他們用來耕地的犁也只能用人力犁,畢竟牲畜少的可憐,僅有的十幾頭野驢還要承擔很重的運輸工作。
司農寺負責水利方面的大佬也在忙著實地勘察工作,他們要結合當地的地形地勢,還有水源走向,合理的規劃開墾范圍,這是個細活。
河谷兩岸靠近岸邊的地全都被規劃成了稻田,這樣方便灌溉,至于玉米,那東西本來就適應能力強,而且又耐旱耐寒,種在山坡上反而更合適些,就是引水稍微有些麻煩,說不得還要在山坡上修幾個蓄水池,然后用水車從下面提水上去。
農田規劃和農技培訓都在緊張的進行中,營地里的女人們也沒閑著,被組織起來學習針線活,學習怎么裁剪和縫制漢部落的衣服,介紹漢部落的服裝特色。
紡織方面自然也不可能少了,這次雖然帶來的織布機不多,但是紡紗機卻有不少,還有已經淘汰掉的一些織布機,雖然也沒指望營地自產的布匹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裝糧食的麻袋卻是要他們自己來制作的,漢部落不可能什么都給他們準備著。
另外,在紡織原料方面,漢部落也給營地這邊提供了各種麻草和棉花的種子,也好讓他們有選擇的進行培育和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