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的冬季,漢陽郡這里已是白雪皚皚,但是瀏陽河的入海口處,拓海郡的營盤卻是溫暖如春,十二三度的氣溫讓人只穿單衣就非常舒適,但是在這里的忙碌的人們卻大多赤膊上陣。
新建一個郡城要做的事很多,首先便是修建一個碼頭,哪怕是臨時的也好,最起碼能讓帆船停靠,因為有很多物資都要在這里裝卸。
拓海郡最緊要的兩項工程就是興修水利,開墾良田,還有修建屋舍供人居住,那么多的工作要建,人手雖然暫時不缺,但是工具卻極為缺乏。
姜池上報了這個情況之后,羅沖便居中調度,讓他自己用船去竹島的使團駐地那里求助。
先前為了在竹島推廣貨幣的緣故,漢部落往那里運送了很多的鐵料和工匠,但是現在漢鑫兩個部落之間的關系惡化,鑫部落明令禁止漢部落不得在竹島推廣貨幣,那么這些鐵料放在那里也就沒什么用了,還不如先就近支援給拓海郡。
這樣一來,拓海郡就有了可以帶隊的工匠,還有農具和工具,至于開墾田地需要用到的耕牛,羅沖也下令從開源郡調集,然后船運過去支援,有兩個老牌營地在后面撐腰,拓海郡的修建進度也就更快了。
而那些已經同意加入的氏族族長們,見到漢部落那么多的資源往這里調集,心里也是樂開了花,他們加入漢部落圖的不就是這個嗎。
另外因為拓海郡那里的氣候原因,這個季節其實也是可以種糧食的,為了早點能讓當地新加入的百姓自給自足,羅沖也是下過命令讓他們把開墾的土地都先種上,暫時算集體的,等全部搬遷過去之后,再按照編戶齊民的戶籍數據來分發土地。
十幾度的氣溫雖然不算高,但是并不影響莊稼生長成熟,無非就是生長周期要長上一些,農作物的成熟周期不是按時間來算的,用現代的說法,其實應該叫積溫,生長過程中每天累積的溫度達到一定數值的時候,它就會成熟。
比如總共需要積溫三千度才能成熟的農作物,夏天的時候每天平均氣溫都在三十度以上,那么只需三個月變成成熟收割,而春秋兩季或者冬季,每天平均氣溫十五度左右,那么就需要五個月左右才能成熟,只要累積的溫度夠了,自然就可以收割。
拓海郡周邊的平原上,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開墾耕耘,然后種上了玉米和水稻,這兩種作物是漢部落目前掌握產量最高的糧食品種,也是周邊氏族心向往之的神糧,然而對岸的湯部落卻只能看著干瞪眼。
拓海郡這邊的玉米水稻綠油油的一片,一條條的田埂和水渠將田野劃分的方方正正的十分整齊,條播的作物也是一行行的讓人看著賞心悅目,而對岸湯部落的麥田用的還是撒播的低級農耕手法,頂多也就是翻翻土,然后撒一把種子用腳踩一踩.
湯部落自己產鐵,但是卻不會打鐵的工藝,他們的鐵器多為生鐵鑄造,農具和工具都處在這個水平,他們也已經弄出來了人力犁,但是卻沒有漢部落那么高級的耬車(木制條撥機),只要在里面倒上種子,沿著地塊走一遍,就可以把種子整整齊齊的撥到土里,還自帶翻土和蓋土的功能。
耬車是種田的利器,最大的好處就是播種快,播的整齊,而且還省種子,種同樣面積的一塊地,耬車播種需要的種子就比撒播最少要省出一半,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畜力,又可以減少種子的成本,節約種地成本,提高種地收入。
當然,光有這個還不算什么,最讓對岸湯部落羨慕的,是漢部落居然還有耕牛,這種役使大型動物來給人干活的騷操作,他們在這住了幾百年還是第一次見,怎能不讓他們羨慕。
兩個部落一河之隔,每天拓海郡這邊干活的時候,對岸都有一大群人聚在河邊觀看,雖然他們自己得不到什么好處,可是卻能讓他們的部落學到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