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時就一萬零八百?
這都是昨天布置的實驗了,快一天的時間,十萬次應該都是少的。
當羅沖宣布停止實驗時,鰲飛很快就將三組身份證拿了過來,不僅給羅沖分好了組,還標注了每一組的實驗數據,最后還拿了個放大鏡過來,讓羅沖親自觀察對比。
第一組在暗室中進行磨損實驗的,果然跟羅沖預想的差不多,被麻布摩擦的照片磨損最嚴重,有的地方已經被磨掉了,但整體的顏色并無明顯變化,最起碼還是黑白分明的照片。
被棉布摩擦的那一塊要稍好一點,照片呈現了明顯的磨損,但還算完整,顏色變化同樣不明顯,黑白分明。
最后被絲綢摩擦的那一塊,還是和開始沒什么兩樣,連明顯的磨損都沒有。
第二組強光下的三種材質摩擦實驗,結果和第一組差不多,只不過由于強光照射的原因,照片已經開始有些發黃了,并且出現了圖像虛化現像,黑與白的界限不再那么明顯,有點模糊了。
第三組是強光下,用沾了淡鹽水的三種布料進行摩擦,效果反而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其中受到麻布磨損的那張損壞程度居然低于濕棉布的磨損程度,絲綢的磨損程度同樣還是最輕的。
羅沖猜想這可能是吸了水的棉布更加密實造成的吧,所以濕棉布的摩擦力更大?
另外就是第三組和第二組相比,同樣是在強光下進行的操作,最后的照片反而是沾了鹽水的第三組更加清晰,在泛黃,褪色,虛化,這三方面都比第二組要輕一些?
這是什么道理?難道鹽水還能降低光的敏感度?這還真的有可能,畢竟照片的材質本來就是用鹵化銀做成的,這或許就是唯一的答案吧。
不過羅沖并沒有糾結這些,整體上來說,這些身份證的磨損程度都挺嚴重的,唯獨絲綢磨損的程度最低,也就是說,用絲綢保護身份證,將大大的延長身份證的使用壽命!
但是漢部落根本不可能做到給每個百姓都用絲綢制作一個身份證套,那太不切合實際了。
最終想了又想,羅沖決定給身份證加裝一個銅質材料的封皮,將之做成對開的書頁形式,找個現代參照物的話,那就是和駕駛證的小綠本差不多,左邊一頁,右邊一頁,對開的。
只不過這個封面的扉頁,羅沖不準備加字,而是要在封皮的正面砸上‘漢帝國公民身份證’的字樣,然后在照片的位置壓出一個突起的空間,從而將照片的位置全部覆蓋保護起來,平時既不怕光,又能防止各種磨損。
這樣做的好處不少,無非是加高了一倍的成本,但對于漢部落來說,這點成本還不到五文錢,加上整個身份證的材料以及制作費用,也不會超過一角錢,更何況漢部落只負責第一次的免費制作,以后再有人想要做身份證,那就要自己出錢了。
身份證的方案被徹底確定了下來,鰲飛和機械組的人又開始各自改進自己的那一套設備,羅沖則是直接帶著親衛們回到了漢陽城,并通知漢陽八郡各地的郡守,準備重新人口普查,并換發新版身份證。
只等研究所的定型版拍攝器材出來,就開始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