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有了這么個雜交出來的役用品種,漢部落就該滿足了,接下來只需要把這個品種穩定下來即可,但就是這個時候,漢部落又獲得了第三種牛。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當初和漢部落打過一架,后來又和冒頓混到一起的草原狼部落了。
草原狼部落雖然名字帶個草原,但實際上他們卻是生活在草原西南部的沿海高山上的游牧部落,他們雖然也在草原上活動,但主要時間還是待在山上,而且他們飼養的牛還和草原上普遍的牛不一樣,這種牛被漢部落稱為高原牛。
這種高原牛體型中等,頭上的一對角比較大,彎彎的向后上方生長,但并不尖銳,平均肩高一米七左右,比草原牛稍微大那么一點,皮毛的顏色呈青灰色,像是石頭一樣,因此又被稱為大青牛、巖牛。
而且它的體型上還有個顯眼的特點,那就是肩膀特別高,明顯比草原牛和森林牛高出一大截,像是駝背了一樣,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單峰駱駝呢,當然這么說有點夸張,但看起來確實很明顯。
高原牛的優點也十分突出,或許是因為它們生存環境比較差的原因,這些高原牛特別耐粗飼,不說灌木樹葉這些,就連荊棘都能下得去嘴,那真叫一個不挑食,基本就是有什么吃什么,只要能吃飽就行。
而且這高原牛力氣大,等扛等馱,擅于爬坡,耐力也十分驚人,可以說,草原狼部落能在西南的沿海高原地帶稱霸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這些高原牛的原因。
羅沖可以很肯定的說,在役用牛的品種方面,這些高原牛可以吊打世界上其他所有的牛,就連漢部落辛苦培育出來的森林/草原雜交品種,也跟這種高原牛沒法比。
而且恰巧,幾年前那次的開源之戰,漢部落一鼓作氣打崩了冒頓,連帶著和冒頓混在一起的草原狼也被漢部落順帶干掉了,于是順其自然的,草原狼所有的高原牛也統統被漢部落繳獲。
有了那么好的牛,羅沖的第一想法當然是擴大高原牛的品種規模,在漢部落全面推廣,但不幸的是,這些高原牛來到了漢部落之后,似乎是有些水土不服,盡管各地的飼養員百般呵護,可還是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病死了不少。
最后沒辦法,為了保住這支優秀的血脈,就只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和本地品種進行雜交。
以高原牛為父本,以漢部落自行培育的混血牛為母本,再用高原牛和草原牛雜交,雜交出來的后代再和之前的混血牛雜交,又經過了三年的培育。
最后才弄出來了一種,二分之一高原牛血統,三分之一草原牛血統,六分之一森林牛血統的終極混血。
體型中等偏大,肩高一米八,駝背,皮毛青黑色,或者深棕色,角比較尖銳,朝著后上方生長的怪胎。
這個怪胎滿足了漢部落對役用牛的所有幻想,爆發力足,耐力更是變態,一個什么都能吃,什么都不挑食的胃,同時性情還十分溫順,喜歡親近人類。
最關鍵的是,滿足了全地形,全氣候這個條件,不管是游野在北方的河源郡那里,還是瓊州的海島氣候,亦或是漢陽郡這邊的內陸平原和山地,這種牛都能很好的適應,基本只要照料得當,從來不會生病或者水土不服。
而且還把‘吃苦耐勞’四個字充分體現了出來,簡直就是役用牲畜里面的典范,帶頭大哥一般的存在,不管是耕地還是拉車,從來都是任勞任怨,吃的差一些也從不抱怨。
不過這牛好歸好,還是那個問題,培育的時間太短,血統還沒穩定下來,指不定就突然抽風,給你生個怪胎,或者出現‘返祖’現象,也就是隱性基因變成了顯性基因,或者隔代遺傳,生出來的后代突然又變回了它‘爺爺’或者‘太爺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