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火燒水激的裂石方法,不能說沒用,但你要看跟誰比。
如果放在先秦時期修都江堰的時候,那肯定是先進的,最起碼要比人力強得多。
但是和現在的漢部落比,那就不一樣了。
先不說漢部落的炸藥,就是沒有炸藥,直接用鑿巖機硬鑿,估計效率得比火燒水激的方法更快,更便宜。
火燒水激需要大量的木柴,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不燒它七八個小時,怎么可能把石頭燒到滾燙,石頭如果達不到溫度,你再澆水上去,那就只是在給石頭降溫而已,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說啊,這方法還不如用炸藥呢,哪怕是黑火藥都比這強。
因此,游伏和楊信商量了一下,立刻就放棄了火燒水激這個方法。
工地上暫時沒有火藥,那干脆就先用鑿巖機慢慢開鑿,而且這個速度并不比火燒水激慢多少。
至于火藥,游伏也想過效仿跨海大橋工地那邊,自己生產黑火藥,但是仔細想了一下,游伏就放棄了。
他們這的情況和跨海大橋不一樣。
大橋那邊干的是死工程,橋就在那,橋是不會動的。
采石的山也就在營地旁邊,也是不會動的。
再加上大橋工地那邊有上萬的工人提供糞便等排泄物,他們才能靠著煉土的方式,從地皮中提煉硝石。
以上的這些條件,隧道這里都不具備。
首先他們就沒有那么多的人,沒有人口怎么收集硝石。
其次就是工地,鐵路的修建工地是一直向前移動的,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據點,這還怎么提煉和制作火藥,所以也只能從后方運輸了。
好在漢部落的體制完善,組織度一流,下面各級官員執行力超強,漢部落有編戶齊民,什伍聯保的政策,皇權入戶可不是說笑的。
短短幾天的時間里,各地調遣的人員陸續到位。
南邊的海面上,幾艘貨船帶著兩千五百名豹韜衛的士兵,還有一千名從跨海大橋調過來的采石工人,現在已經全都在拓海郡的碼頭登岸。
那一千名采石工,在拓海郡領到了先期的開采裝備,還有糧食補給之后,立刻乘渡船前往瀏陽河對岸,從湯城郡出發,走陸路前往磐石郡的采石場,為都城的建設提供充足的石料。
雖然現在火車還沒有修通,但他們可以先把石頭開采出來,加工成毛坯,等火車修通之后,再運到都城去。
而那兩千五百名的豹韜衛戰士,現在已經全部改編成了工程兵,羅沖給他們下了命令,將兩千人分為三組,其中一千立刻乘船前往承康郡,在那里上岸后,再轉乘火車前往啟安郡,與第一鐵路施工隊會和,并暫編進第一隊序列。
另外一千人,馬上乘渡船在河對面的湯城郡碼頭登錄,安營扎寨,等待后續裝備和第二施工隊的到來。
豹韜衛最后剩下的五百人,則是全部放假,假期共兩個月,兩個月后歸隊,再替換其他人輪流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