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富轍也收拾體面了不少,恭恭敬敬給趙桓施禮。
“外臣拜見大宋天子……外臣雖是奉了金國皇帝之言前來,卻也并非只是為了大金當說客,更不是鄭知常嘴里的國賊,還請官家明鑒。”
趙桓笑道:“那是你們國內的事情,朕不想過問,便是國賊,也是高麗的賊,朕只想聽聽,也讓朝中諸公聽聽,你這個高麗使者,有什么高論?”
金富轍深吸口氣,再三磕頭道:“回大宋官家的話,外臣以為大金十余年間,席卷大遼,統御萬里,成就霸業,鐵騎二十萬,兵勢強盛,絕非虛言。單以武力而論,大宋尚有不如之處,不知官家意下如何?”
趙桓點頭,“沒錯,朕要把大金國說的一錢不值,那大宋又算什么?一年多的時間,兩河之地,千萬生靈,全都落到了人家手里,河北禁軍,西軍,各地勤王之師,損耗數量超過幾十萬,名臣大將,接連陣亡,如種師中、如王淵、如張孝純,如楊惟忠……以情勢而言,咱們大宋還是失敗者,而且敗得很慘,不需要什么粉飾。”
趙桓的態度讓金富轍都吃了一驚,他遲愣片刻,便急忙磕頭道:“大宋天子果然氣度非凡,外臣五體投地……正因為金人強盛,且愿意和大宋議和,外臣以為何不先答應了他們。這樣一來,暫時息兵罷戰,給老百姓一個喘息的時機。十年升息,十年教訓。過些年之后,大宋勵精圖治,臥薪嘗膽,有了幾十萬甲士,兵精糧足,氣勢恢宏。彼時金人沉溺享樂,安處榮華。老一輩精兵猛將悉數凋零,剩下的人又如何能擋得住大宋王師?”
金富轍說到這里,竟然不自覺挺直脊背,因為他都覺得自己講話太有道理了,簡直為大宋考慮萬全,比起大宋的忠臣孝子還要孝順了。
“故此外臣斗膽勸說大宋天子,緩一緩吧,刀兵一起,黎民涂炭,不論宋金百姓,都損失慘重,民不聊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又何必一味求戰,致使生靈涂炭呢?”
金富轍說到這里,還向四周看了看,他的眼神分明在詢問大宋諸公,你們就沒有半點仁慈之心嗎?
就算真的要報仇,也未必急于一時,暫時退一步,給大家一條活路,讓百姓休養生息,難道不好嗎?
天可憐見啊,他一個外臣,都為了大宋著想,真不知道這幫人在想什么……
大慶殿中,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金富轍的這套觀點,并不是多新鮮,相反,大宋朝堂之上,不乏這樣的人物,只不過他們還不敢把議和擺在臺面上,可從他們的心思講,緩一緩,退一退,卻是很多人的共識。
比如張邦昌,比如李光!
再加上現在的金富轍。
“官家,外臣還有一句話要說,大金的確同意交還土地,或是河東,或是河北……也或許就可以將兩河之地交還,金人只要燕云,恢復到宋遼對峙的時候,不用打仗,不損民力,就換來了太平安康,為什么就不能談談?”
……
金富轍的話,又讓殿中諸臣神色一動,陷入了思忖。
其實類似的議和主張,也從金國方面放出來過。
但是對不起了,那時候大宋百官信的不多。
倒不是說他們不想和平,而是大宋沒有那個實力。議和之后,喪權辱國不說,金人還可能翻臉無情,誰又能替金人擔保呢?
現在的情形卻是不太一樣了,誰都看得出來,金人或許還強勢,但雙方已經形成了某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