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答太過干脆,讓好多人都來不及反應,趙桓也愣了一下,卻是搖頭笑道:“大家伙怕是會覺得,朕都說了,不會為難大家伙,卻要把劉尚書送去高麗,這不是比發配嶺南,還要過分嗎?”
“容朕解釋一下……高麗世家卑劣無恥,逼死了一心復國的鄭知常。高麗百姓蒙昧無知,竟然被那幾個世家裹挾,殺戮恩人,喪心病狂。朕打算派遣真正儒臣過去,推行教化,以正人心。”
“朕雖然覺得當下的大宋,應該走一條新路。但是高麗太過落后,怕是幾十年,也未必能達到昔日大宋的程度。總而言之,教化高麗,使之趕上上國程度,他年也要將高麗并入版圖,與其他州縣無異,畢竟高麗也是九州之一,豈可棄之!”
趙桓又補充道:“這件事也是自愿的,并不強求,大家伙可以自由選擇。”
話說到了這里,又豈是能選擇的!
不過大家伙也聽明白了,讓他們去高麗,是作威作福,當人上人去了,可不吃苦了。當然了,在很多士人眼里,第一好的是家鄉,第二好的是京城,離開了京城,去哪里都是發配。
對于這些人來說,趙桓也是無話可說。
沉溺享樂,一點苦吃不了,這樣的人,留在朝中,也是禍害,還不如趕走了干凈!
很顯然,劉汲不是這樣的人,他欣然接受,準備前去高麗,傳經布道……繼續堅守他的圣賢之道。
這個結果劉汲是滿意的,既能保持良知,又能繼續為朝廷做事,說到底,誰又當真想隱退山林,不問世事。
有了劉汲這個榜樣之后,在場的眾臣也有了另外的選擇。
陸續又有尚書一人,侍郎三人,御史中丞一人,以及各部官吏,還有翰林學士等等,總計五十多人,選擇離去,其中竟然有三十多人,愿意去高麗,真正打算離開朝堂,默默無聞的,也就二十多人。
說來說去,甚至趕不上一次整頓吏治。
看到這個結果,趙桓暗暗松了口氣。
說到底他這個官家還算不錯,沒有混到眾叛親離的地步,愿意站在他身邊的官吏,還是占據了絕大多數。
其實趙桓也是多慮了,且不說他講的東西,還有些道理,光是他的無上威望,就足以讓大多數人站在他這邊了。
事實上任何一群人當中,隨大流的都占了絕大多數,而且國人又有天然的務實特點。講了一千多年的儒家教化,真信的又有多少?
士人表率,屈指可數。
趙桓提出的東西雖然顛覆,但也不妨讓他試試,等出了問題再說。
當然了,這也不是說趙桓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相反,他這才真正走上了一條危險道路,后面還有太多的考驗等著哩!
“不管去留,君臣一場,以后也未必真的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朕準備了御宴,大家伙暢飲一場吧!”
摳門的趙官家又一次大出血了,光是各種菜肴,就準備了三十道以上……而且每一道都是能大快朵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