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聽著《吃醋》的觀眾將情緒代入到《起風了》之中的情況,實在是太詭異了。
更詭異的是,當池景行唱到第二段時,一些現場的觀眾和無數的電視機前的觀眾,便忍不住跟著輕聲哼唱了起來。
“從前初識這世間萬般流連。”
“看著天邊似在眼前。”
“也甘愿赴湯蹈火去走它一遍。”
“如今走過這世間萬般流連。”
“翻過歲月不同側臉措不及防闖入你的笑顏。”
“……”
三分多鐘后,當這首《吃醋》落下最后一個音符時,全場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許多坐在電視機的觀眾也情不自禁地為池景行鼓起掌來,盡管人家根本就聽不見。
也有無數人,在聽完這首歌之后,都忍不住用指肚子拭了拭眼角的并不存在的淚水,——感動的,——好像他們真聽懂了這首歌似的。
實際上,聽的都只是旋律,代入的都是《起風了》。
不過,此時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中,還真有不少人能聽懂日語的。
當舞臺上的燈光暗下來,池景行的身影漸漸消失之后,便忍不住與旁邊的朋友、家人分享起來。
“這首歌的歌名翻譯過來,就叫《吃醋》,歌中寫的是愛情,而《起風了》唱的是人生。”
“日語聽的是年少時的戀愛、青春單純的美好,而華語唱的是悲傷與同款,失去與迷茫。”
“感覺池哥唱這個版本更富感情。”
“下一個節目還是池哥吧?希望他唱一首華夏風。”
“不喜歡聽情歌,希望池哥來一首嘻哈或搖滾。”
“……”
毫無疑問的是,“池景行要在今晚唱兩首歌”已經成了無數人的共識了,盡管他們并沒聽到確切的消息,但他們就是認為他有這樣的實力。
不過,這些人顯然沒意識到,幾乎每一個登臺的明星,都只有一個節目的時間,區別只在于,是一首歌的時間還是一個語言類節目的時間了。
即便他們真的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顯然也會堅持自己的判斷,其理由就是,——池哥不是有雙重身份嗎?——一是超一線歌手,一個是全國電影票房冠軍級的導演。
池景行比其他歌手擁有多一倍的出場時間,這很合理。
顯然,這些人猜對了。
現場觀眾的掌聲甚至都沒停歇,一段頗具華夏風的旋律便很快響了起來。
而隨著燈光大亮,觀眾們便立即看到舞臺上多出了八扇屏風,兩邊各立著四位穿著淺粉色古裝長裙、抱著琵琶的年輕女子。
背景板中,卻是一個正在緩緩往左流動的巨大書軸,其上顯示的文字為,“《蘭亭序》——王羲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