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罵戰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當然最后還是皇帝占了上風,畢竟手底下那么多人,隨隨便便派出來一個就可以罵個三天三夜不重復的,而且引經據典,不見一個臟字,更別說,皇帝原本就占據了正統的位子,再說了,所謂給自己戴綠帽子不能生,也只不過是齊王一人之言罷了,并沒有實際的證據,相反,齊王從逃離皇陵之后的種種的確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早有不臣之心,至少早有準備要反了。
而身處兩人之間的燕王,卻一直保持沉默。
任憑他們罵的多么的激烈,都沒說一個字,哪怕那個關于他師父的傳聞,都沒有任何的辯解,但是,他卻封鎖了整個錦東,將錦東與朝廷徹底隔絕了,成了一個任何人都沒法子探究其中消息,更別說派人去里面興風作浪的小王國了!
這依然是表明了他的態度!
而齊王顯然也很清楚單單靠言論是沒法子對抗皇帝的,哪怕他把皇帝抹黑的再厲害,也不可能真正地撼動的了皇帝的地位,他仍舊是大殷之主,是正統的皇帝,哪怕名聲再臭,也不可能就這么將他拉下馬。
要真正立于不敗之地,只有一個辦法。
那就是實力!
朝中的那些罵齊王的文臣也并不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子,或者想趁機想皇帝表忠心,也是真的認定齊王是狼子野心,這不,才逃出京城再次露面,便已經在南邊占據了明州,并以此為據點,快速集結了一幫人馬,好幾處的駐軍都宣告效忠齊王,若是沒有事先準備,怎么可能動作這般迅速、順利?
分明就是早有預謀的。
而且還是在明州!
明州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當年叛軍的老巢!
齊王在明州順利站穩腳跟,這說明什么?!
說不定當初南邊的民亂都和齊王有關系!
如此亂臣賊子,不是人人得而誅之嗎?
當然是人人得而誅之!
皇帝第一個下手的還是蹦跶的最厲害的齊王,在京城下了第一場秋雨之后,集結的十萬大軍便開往明州,打算一舉平定齊王叛亂。
平靜了好些年的大殷,再一次起了戰火。
與此同時,皇帝還往錦東派了使臣,欲勸說燕王歸順。
不過使臣還沒抵達錦東便已經遭遇了刺殺,包括使臣在內的數十人無一生還,當地的府衙趕到,從尸體中查出了蛛絲馬跡,兇手直指錦東的燕王!
雙方對戰,不斬來使!
可燕王卻反其道而行是,甚至沒等使臣抵達錦東便直接下手,手段狠辣決絕地砍斷了皇帝示好的誠意,簡直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文臣的口誅筆伐開始從明州的齊王轉至了錦東的燕王。
崔懷得知了消息之后當即便趕赴軍中,見了殷承祉,“殿下,您真的派人去了?”能這么問,心里也是肯定了的。
“你有意見?”殷承祉沒回答,而是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