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令倭人恐懼,明軍敬佩的水軍戰神,因為黨爭,直接被流放。
朝鮮王也似乎忘了,在國家危難關頭,李舜臣給他帶來的驚喜與感動。
元均走馬上任。
可同樣的隊伍交給他帶,一下子就完蛋了,速度之快,讓制定周詳計劃的明軍指揮部都直接罵娘,南原失守一事的罪責,亦與之脫不開干系。
奈何人死債消。
那幫專門搞窩里斗,深諳明朝官場之道的李朝大臣們開始裝死,他們想起了被整得半死不活的李舜臣,希望他能夠重新出山,繼續創造奇跡。
可沒有人敢提議,朝鮮王也想到了李舜臣,亦覺得太過丟人。
不過,李昖感覺不好意思的事情太多了,但感慨一陣,總能完成自我調整,特意派出使者,重新授予他三道水軍統治使的頭銜。
之后
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忘掉這個男人。
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水師都沒了,重新啟用李舜臣只是給滿朝文武留個念想罷了。
而李舜臣經歷太多苦痛,浴血奮戰,卻慘遭貶斥,根本算不得什么,前不久的一個夜晚,他猛然從睡夢中驚醒,因為一個噩夢
自己騎馬走在一座山丘上,馬突然失蹄,令他從上面摔了下來,跌入旁邊的冰冷溪流中。緊接著,他最疼愛的小兒子葂,突然出現在面前,將他扶起后,緊緊抱著他,什么話也沒說。
第二天晚些時候,李舜臣收到一封來自南方老家的信。
尚未開封,骨肉先動,心氣慌亂。
當拆開以后,李舜臣發現是次子的筆跡,信首為“痛哭”二字,他瞬間明白過來,小兒子葂死了,是為保護家鄉而慘死倭人之手。
天何不仁之如是耶。我死汝生,理之常也;汝死我生,何理之乖也。天地昏黑,白日變色,哀我小子,棄我何歸。英氣脫凡,天不留世耶。余之造罪,禍及汝身耶。今我在世,竟將何依,號慟而已,度夜如年。
為已經慘死的兒子,寫下這段文字后,李舜臣上任了。
十二條板屋船。
本來可以與倭軍水師正面作戰的部隊,只剩下這點。
麾下將領勸說,事已至此,水師已經名存實亡了,不如徹底放棄吧,全軍上岸,去打陸戰。
李舜臣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他并未因為蒙受莫大冤屈而避戰懈怠,反而重新抖擻精神,從頭開始整頓水軍,繼續上演奇跡。
這個男人會在接下來跟陸離擦出火花,而試圖沿著海邊,避開倭軍右路軍,安全抵達漢城的陸離,也沒有想到,他的預判出現了失誤。
倭軍確實有很大一部分通過江流,進入了半島,卻還有一支船隊游弋在外海,通過沿海一座座小型倭城進行補給
陸軍方面正在對全羅道發起全面攻勢、自從漆川梁海戰大勝以來,倭軍水師暫無用武之地,兩個大前提下,第六軍團的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脅坂安治等人耐不住寂寞,決定幫助宇喜多秀家打南原。
加上島津家也有部分水軍,這才給了陸離一種,倭軍水師盡出的錯覺。
事實是,仍有三百余艘倭軍戰船,在沿海區域游蕩,首領是來島通總。
在上次的壬辰戰爭中,李舜臣在一片叫做唐浦的水域,用龜船擊斃過一員倭將,當時被誤認為是龜井茲矩,后來確認為來島通久,也就是來島通總的兄長。
因此,兩人是死敵。
當聽聞李舜臣重新回到海面的消息,來島通總每天都像發了瘋似的,帶著三百余艘戰船,沿著海面,瘋狂尋找殺害兄長的仇家。
另一邊。
漢城,南山大營。
負責此處防衛工作的將領是潘明,他麾下有一千精銳,負責保護經略楊鎬,并隨時支援水原。
更準確來說,是與水原互為犄角,兩者都在漢城周圍,只不過,一個由楊鎬鎮守,一個由麻貴鎮守。81
而后者,兵力有兩千,千總分別是周老板和杜泉。
歷史的重擔壓在三人肩頭。
好不容易飾演正派人物的周天,已經打定主意,要做堂堂皇皇的抗倭英雄,抓住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并隱隱期待陸離出現。
因為,他已經創造了奇跡,成功改寫這場戰爭的走向。
許多扮演者都覺得,陸離還能一直上演奇跡,潘明更是堅信。